佝偻病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建党百年一个90后油三代血液里流淌的
TUhjnbcbe - 2024/7/3 17:51:00
北京哪个地方能治好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李静李岩松高广超顾松许建立通讯员陈常青王伟

东营黄河入海口,一片充满无限可能的热土。

年4月16日,在东营村附近打的华8井,首次见到工业油流,日产原油8.1吨,从而发现了胜利油田。年9月23日,在东营构造上打的营2井,获日产吨的高产油流,这是当时全国日产量最高的一口油井,胜利油田始称“九二三厂”即由此而来。年1月25日,钻井队打的坨11井喜获日产吨高产油流,我国第一个千吨井诞生。一代代胜利人满怀“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豪情,风雨兼程,勠力同心,铸就胜利的荣光。

“4年前,我入职了,成了一名‘油三代’。”27岁的张福君戴着安全帽,仔细检查着油管。选择了在油田工作,就意味着这个年轻人走上一线,继续着一个“油三代”家庭的石油情缘。

“我为祖国献石油”

年,张福君大学毕业。对于张福君来说,职业选择有很多的自由性,不是没有想过留在大城市,不是没有想过舒适的工作环境,但他最终还是在油田招聘时应聘入职了,现在是胜利采油厂工艺研究所的一名技术干部。用他的话来说,就是“命中注定的情缘”。

张福君说,从小听着爷爷奶奶的石油故事,看着爸爸天天在采油厂上班,觉得自己也有义务为父辈们用青春换来的事业去努力。“我爷爷奶奶是‘石油人’,后来我爸也成了石油工人,他在采油现场工作的时候,我就在很远的地方看。当时很好奇,为什么采油这么辛苦,他们仍然在坚持?这些记忆对我影响很深。”

张福君带着奶奶高秀莲到她年轻时工作的地方,奶奶感慨着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曾经竹竿泥巴建成的简易房,如今是高楼大厦和景致独特的公园。“年,我刚来这里工作的时候,一片荒地,条件很差,吃水都困难,要去水库挑水,油井上机械化程度低,靠的都是人工,什么时候有问题我们就得抢险去。”高秀莲说。

(图为张福君奶奶高秀莲)

爷爷张德利和奶奶高秀莲,经历的是胜利油田艰苦创业的阶段。爷爷在老试采维修队当车工,奶奶在钻井机务队干电气焊工作,都是为油田服务。油田上,分工精细,一行有一行的门道。高秀莲讲到:“他的车床工作要求严格,很忙很累。”当车工讲究严谨细致,必须按照图纸上的尺寸大小,一丝一扣,差不得分毫。

奶奶高秀莲做电气焊工作,每天重复着繁重的体力劳动,这一干就是十几年。“有一次下午四点多来通知,钻井队需要焊接管子,我们就拉着六七米长的管子往上送。焊接不算难,但是要精细,一定要有责任心,抢修到晚上12点才完成。”这种“三老四严”的劲头早就刻入了石油人的骨子里,看到钻井恢复正常,工人们才松了口劲。

如今,安享天伦之乐的高秀莲时常回想起从前的岁月,“脑子里就跟过电影一样,想想当时多么困难,一步一步地越来越好,干得也有劲”。讲到尽兴处,高秀莲唱起歌来:“我当个石油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天下,头顶天山鹅毛雪,面对戈壁大风沙。嘉陵江边迎朝阳,昆仑山下送晚霞,天不怕地不怕,风雪雷电任随它,我为祖国献石油,哪里有石油哪里就是我的家!”

采油现场的“父子兵”

在采油现场,几台抽油机正在有序作业。张福君仔细检查着油管,正遇到父亲张波在查看电线线路。张波已经在胜利油田工作将近40年,从一线到现在的采油管理六区生产指挥中心,降能耗、减损耗、控物耗成为目前最重要的任务。

年张波参加工作,“因为我对机械感兴趣,我父亲就鼓励我多学习,多进步,后来我就学了机械这一块”。掌握了操作技能和实战经验,张波成了采油队的副队长。“在一线工作其实非常辛苦,24小时要待命。”张波说。

工作不到一年遇到了一次井喷,成了张波难以忘却的记忆。当时工人都在休息,紧急换上工衣就出发了。“我那会儿年轻,又是第一次遇到这种情况,井喷的时候,觉得那个叫声很恐惧。”上闸门的难度在于,井喷的压力非常高,十几个人要顶住压力慢慢扣上去,再用螺丝固定住。张波记忆深刻,党员干部冲在了第一排,一个梯队一个梯队地上去装闸门。这种使命感,也让张波对党员干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出来的时候我们才发现,浑身都是黑色,只有眼球和牙是白色。”讲到这里,张波不由地笑了。

年,国家对胜利油田实行原油产量包干政策,推动胜利油田不断走向新的胜利。特别是经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孤东、滨海开发建设会战,原油产量大幅度增长。会战时,张波常常扑在一线上,家里的大小事务都要妻子操持。妻子孙平无奈却又理解:“年搞会战,正好赶上儿子高考,他忙得三四个月都在一线。”

张波工作的原胜采三矿,也是坨11井所在的地方。张波说:“坨11井是胜利精神的一个标志,它证明了老一辈石油工人做出的优异成绩和巨大贡献,激励着我们下一代好好地努力,把胜利建设得更好。”

“油三代”的挑战与担当

张福君有好几副“面孔”。同奶奶在一起时,是那个跟着奶奶学包饺子的孩子。在实验室,他慢条斯理,一丝不苟地进行着实验。到了采油现场,这个年轻人多了分稳重,多了分雷厉风行。“因为我知道,这个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关系到石油工人的安全问题,必须小心谨慎。”这是张福君的解释。

工作第二年,张福君就成了采油队副队长。一个大学生当了采油队副队长,又是队里最年轻的一个,难免会引起“老资历”的不满。“很多人觉得你有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经验。”为了摆脱这种认知,张福君褪掉了“学生气”,参与到工人队伍的实践当中。晚上值夜班时,张福君发现抽油机需要换皮带,便扛着工具自己去干。都知道换皮带是一件又脏又累的力气活,这个年轻人用一股子不服输的劲头证明着自己。

有一次张福君因为值班错过了饭点,队里的老师傅就把饭菜掰了一半给他。这个平日里不苟言笑的老师傅对张福君说:“原先以为你们就是穿着工衣指挥的纨绔子弟,现在看是个能吃苦会干活的。”这顿饭,让张福君很感动,一直以来的努力终于得到大伙儿的认可。

考验不止于此。到了管理区工作后,张福君又迎来了新的课题。“当时感觉压力大的原因是,需要重新学习采油的相关理论。”然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白天上班,晚上学习,成了张福君的生活常态。

年11月份,张福君来到胜利采油厂工艺研究所工作。由于一直在采油现场指挥工作,他晒得皮肤黝黑,工友们都说他倒不像个“技术人员”了。

从前爷爷张德利做车工多靠手工,到了爸爸张波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而今张福君的工作环境数字化程度全面铺开。“油田在积极向上的发展,这也是我们油田人一辈一辈喜欢看到的。”张波一直很

1
查看完整版本: 建党百年一个90后油三代血液里流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