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骨外翻,枕秃,方颅……哪些状况需要补钙?
专栏
七太太
(一)
生活早已温饱,缺钙的迷思还停留在旧社会
国人补钙的热情经过几代人“传承”下来,真的是陷于一种疯狂的境界。上一辈因为社会大环境的关系,物质贫乏,食不果腹,出现缺钙或营养不良的问题,倒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现如今,国民生活条件整体上升,物质丰富,如果再用老一套的想法去套在这个年代出生的宝宝身上,动辄就说人家缺这缺那,要补这补那,那就是巨大的认知错位了。
在妈妈群里,我常常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妈妈们讨论关于缺钙补钙的话题,不得不说,我真的是很佩服大家丰富的想象力。原来,除了儿保医生最喜欢忽悠的枕秃、肋骨外翻、方颅,民间谣传最多的出牙晚、个子矮、出汗多、学步儿走路不稳之外,诸如宝宝夜奶频繁、哭闹多、笑声小……通通“自我感觉异常”的状况,都第一时间被归罪到“缺钙”的头上。
钙表示好冤!
以上问题,跟缺钙都没有半毛钱关系。
七少爷婴儿期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每个月去儿保都被医生写着“肋骨外翻,佝偻病”。作为新手妈妈,看到医生这样写,难免都会感到很焦虑,虽然一方面我也觉得很奇怪,儿子养得肥肥白白精神麻利的,怎么会有佝偻病呢?
面对着儿保医生每个月劝我戒母乳换奶粉,建议我买各种营养品,我一次一次在各种焦虑和怀疑之间苦苦挣扎,后来,曾经迷信权威、懒得学习的我,才卯足了劲去拼命补习研究各种科学育儿的知识。当有了知识储备,且形成了坚持学习的习惯,不断去更新知识,缩短信息不对称的距离,才可以慢慢成为一个淡定而有主见的妈妈。
(二)
那些让人焦虑的疑似缺钙
肋骨外翻
是宝宝生理发育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是指宝宝在平躺时,最下端的肋骨超过身体两侧突出来,尤其是在宝宝呼吸时,肋骨外翻的情况会更加明显。另外,如果宝宝体型偏瘦,这种情况也会很明显。这多是由于宝宝肋骨相对没有发育成熟、膈肌力量弱、腹部相对膨隆向外牵拉所致。所以,所谓肋骨外翻根本不用太紧张,随着宝宝月龄的增长,发育逐渐接近成人,这种现象就会消失。
枕秃
是新生儿换发导致的生理现象,而不是什么疾病,和缺钙无关。婴儿头6个月内的脱发不需要在意,孩子在床垫上磨蹭头皮或者有撞头习惯时掉一些头发是常见的,当孩子活动多了,坐得多了,不再有磨头或撞头的习惯时,这种脱发会自行纠正。相反,除了后枕位置以外的明显脱发,更值得重视。
方颅
方颅很少单独出现,而引起宝宝出现方颅的常见疾病就是佝偻病。佝偻病的表现绝不仅仅是方颅,还会有肋骨外翻、颅骨软化、漏斗胸、O型腿或X型腿的表现。在有些婴儿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睡姿压迫等原因,可能会造成部分颅骨看起来方一些,但和佝偻病关系不大。所以,不可因为宝宝出现方颅,就断定宝宝就是佝偻病,就要补钙,应同时观察宝宝是否存在其他表现而适时就医诊疗。
(三)
爱宝宝的妈妈,应该先给自己补钙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母婴人群对钙的推荐摄入量如下:
0岁:mg/d
0.5岁:mg/d
1岁:mg/d
4岁:mg/d
孕妇(早):mg/d
孕妇(中):mg/d
孕妇(晚):mg/d
乳母:mg/d
值得注意的是,钙的吸收率随着年龄增长而下降,母乳喂养的婴儿,钙的吸收率达到60~70%,而成人却只有25%。0-6个月的孩子,在奶量充足的前提下,无论是母乳还是配方奶喂养,都不存在钙摄入不足。而在6个月之后,只要合理添加辅食,保证奶量,也不存在缺钙的情况。
但因为维生素D会影响钙的吸收,所以婴儿在出生后数日就应开始补充维生素D,每天摄入量为10μg(相当于IU)。由于配方奶当中大多已经添加了维生素D,所以混合喂养或奶粉喂养的宝宝是否需要再额外补充维生素D,则需要妈妈们参考一下奶粉配方而计算,切勿过量。
需要补钙的,不是宝宝,而是我们妈妈自己。因为母乳妈妈是最大公无私的,不管自己体内储存的钙有多少,每天都必须为乳汁提供一定量的钙来满足孩子对钙的需求。如果妈妈膳食摄入中的钙不能满足需求,体内储存的钙又少,那么,为了满足乳汁当中钙的稳定度,妈妈的骨骼钙就会被动员出来,通过血液到乳汁中,保证孩子对钙的需求。于是,有些新妈妈会发生骨质疏松、低钙血症、腰腿痛、肌肉痉挛等症状,还常常误以为是自己月子没有坐好,事实上,是因为妈妈自身的钙被宝宝动用了的缘故。
所以,爱宝宝的妈妈,首先考虑的不是给宝宝补钙,而是对自己好一点再好一点!每天饮用毫升的牛奶就可以获取毫克左右的钙,再加上膳食当中对钙的摄入,基本可以满足哺乳期的钙需求。如果妈妈不喝牛奶,也应该选择其他补钙的方法,给自己每天补充毫克的钙。但需要提醒的是,钙的吸收是一个长期过程,母乳钙的分泌和母乳妈妈近期对钙的摄入无关,而且当天摄入的钙并不能增加母乳中钙的浓度。所以,妈妈自身的补钙,倒是一个真正需要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