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是否有“O型腿”和“X型腿”从肉眼上就可以直接进行观察,但并非出现这样的迹象就必须治疗,很多家长发现这种情况后就慌慌张张地送去看医生,担心腿型缺陷是不是身体发育出了问题,又或者长大后这种腿型将一直维持下去。
一些老人认为孩子出现“O型腿”和“X型腿”需要补钙甚至需要绑腿,其实这种“土办法”是不可取的,今天就和大家说说孩子出现“O型腿”和“X型腿”的问题,了解了孩子身体发育的客观规律,焦虑也会随之减少的。
在小儿骨科中,“O型腿”和“X型腿”是经常遇到的门诊案例,比如“O型腿”在民间人们又称之为罗圈腿,当并脚站立的时候会表现出双膝不能靠拢,两条腿向外弯曲的形态,这样看上去就像一个字母“O”。
而X型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内八,在医学上又叫“膝外翻”,站立时双膝靠拢而双脚不能并在一起,看上去就像字母“X”,而不管是“O型腿”和“X型腿”仅仅从外观上看就很不健康。
而家长们也会担心孩子长大后是否还会这样。一些家长以养成习惯的方式来入手,给孩子绑腿,刻意要求改变站姿等,但在此之前,家长们应该了解一下孩子腿部发育的特点。
腿型的改变也是发育环节之一
在2岁以前,O型腿很常见
在孕妈妈们怀孕期间,胎儿就是蜷缩在妈妈肚子里的,因此其实从这时候开始宝宝的腿就呈O型放置,而出生后一段时间弧度也会很明显,这阶段的O型腿就属于生理性的膝关节内翻,属于下肢发育初期的正常表现。
在1岁半以前宝宝的O型腿都会很明显,弯曲最大可能会达到15°,而到1岁半以后,孩子开始学会走路了。
下蹲以及蹦蹦跳跳,慢慢地下肢承重能力有所提升,这阶段O型腿会有所改善。所以以正常的腿部发育规律看,O型腿的“纠正”不急于一时。
3-8岁,是O型腿向X型腿过度的时期
在生长发育阶段,为了适应生理需求,腿部会自行调整,而当孩子膝盖内翻纠正后,外翻的趋势并不会因此而停止,这阶段孩子的腿会有趋向X型腿的趋势,这一表现在3-4岁尤为明显,外翻角度甚至可以达到10°左右。
一直发育到啊7-8岁,当腿部发育基本完善,外观会逐渐呈现出正常腿,也就是双腿笔直的状态。在发育阶段不管是“O型腿”还是“X型腿”都不要过分紧张,符合发育区间的状态都很正常。
判断生理性还是病理性
明白了这一点后家长们的担忧依旧不会全部消失,因为不清楚孩子的OX型腿是否是病理性的,因此对这种情况家长们还需要加以判断。当孩子出现膝内翻和膝外翻表现时要注意是否是病理性状态,抓紧最佳的治疗时间。
要判断是生理自然现象还是病理表现,主要针对几点来看:
2岁前多是O型腿,因此如果在2岁前就出现了X型腿,那么是病理性畸形的可能性较大;
其次从外观上判断双腿是否有明显不对称,不管是X型腿还是O型腿,左右腿都是对称弯曲的,如果左右不一,一条腿笔直一条腿弯曲,那么这种是病理性畸形的可能性很高;
第三点要看弯曲程度,粗略的弯曲程度判断可以参考间距和踝间距来进行评估,如果间距小于3cm的基本属于正常;而间距在3-6厘米的家长要注意观察其他情况;而如果大于6厘米的,保险起见要尽早送医进行诊断。
除此之外,病理性的疾病往往会伴随多种症状,比如身高、智力发育会表现地明显低下,身材矮小、腿部疼痛等家长们也要引起重视。
对于早期的膝外翻表现,走路之前基本上不用考虑,因为这期间孩子刚从母胎中换了个环境,腿部的形态改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而开始走路后的膝外翻和内翻才可能是后天发育不健康等问题导致的。
常见的病理性“O型腿”和“X型腿”
佝偻病是最常见的病理性XO型腿原因,在西医领域,佝偻病被认为是体内的维生素D不足导致的,进一步导致钙磷的代谢异常。
因此家长们不要看到骨头发育出问题了就想着补钙,人体内的微量元素很多并且存在相互作用,佝偻病就是一个很典型也很常见的病症。
对于已经确诊佝偻病的孩子,治疗主要从补充维D入手,而预防同样如此。从孕期开始,准妈妈们就要注意适当补充维生素D了,日常可以做些户外活动,晒晒太阳,保持身体机能的健康,饮食和营养的均衡很重要。
在宝宝出生后,维生素D的补充来源其实很广泛,保持一定时间的日照,多吃蛋类、鱼类,这类食物的维生素D含量较高。
其次才是家长们最关心的补钙,补钙的食物来源也很广泛,比如紫菜、虾米等等,食物温和又能补钙,也是大多数家长会给孩子日常烹饪的食材。
另外佝偻病从中医学的角度看需要健脾益气,是对脾胃肾的保护。现在的孩子养不好,大多不是因为吃的营养不够,而是吸收不好,这一点和脾胃受损有关,营养补充的再多,如果无法吸收也没有用。
发现孩子有病理性的膝内翻或外翻临床表现后,家长最好送医进行诊断,一般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法就行,包括夜用的支具及日用支具,具体的要根据畸形的严重程度进行选择。如果情况较为严重,就要考虑通过临床手术干预,进行个体化矫正。
本文由家庭健康指南驿站原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