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初中古诗文鉴赏观沧海
TUhjnbcbe - 2023/5/5 21:26:00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治家、*事家、诗人。在镇压*巾起义中,逐渐扩充*事力量。“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建安十二年(年)北征乌桓,大胜。次年率*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击败于赤壁。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治抱负。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2.诗歌写作背景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3.课前小测

(1)解释下列词语

临:登上,有游览的意思。

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河北昌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秋天,曹操征乌桓时经过此地。

以:得以,用

何:多么

澹澹(dàn):水波摇动的样子。

竦峙(sǒngzhì):高高地耸立。竦:通“耸”,高起。峙,挺立。

若:好像

星汉:银河

其:代指沧海

幸:幸运

至:极了

(2)句子翻译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周围是葱茏的树木,丰茂的花草,萧瑟的风声传来了,草木动摇,海上掀起巨浪,在翻卷,在呼啸,似要将宇宙吞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出自大海的胸中;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像从大海的怀抱中涌现出来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啊,庆幸得很,美好无比,让我们尽情歌唱,畅抒心中的情怀。

4.诗歌品析

(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的是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先是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写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的景象。这是实写。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了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本诗于苍凉中又有感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5.练一练:

一、选择题

(1)下列对曹操《观沧海》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描写水和山岛。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辽阔与威严。

B.“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写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是实写。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都是虚写。

D.诗中所选景物都具有宏大的特点,如“沧海”“洪波”“日月”“星汉”等,都是远观之景。

(2)下列对《观沧海》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的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歌里洋溢着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最后一句卒章显志,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3)下列对《观沧海》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起得平稳而质朴。“临”字统领全篇,以下几句皆由此展开,具体写登山之所见所思。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是从俯视的角度总写看到的景象,接下来四句则由远及近动静结合地描绘了山岛的蓬勃生机和大海的苍茫辽阔。

C.诗中的两个“若”字,虚中有实,实中有虚,以奇特的想象,表现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达了诗人阔大的胸怀。

D.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把眼前的景色、自已的想象同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之情巧妙地融会在一起。

A.有误,应是“观”字统领全篇;B.有误,不是“由远及近”应是“由近及远”;D.有误,全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登临碣石山,诗人心潮澎湃,抒发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建功立业的豪迈情怀而不是抒发历史兴衰之感忧国忧民的情怀

(4)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出了林密草丰的特点。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借助想象表现了波涛汹涌的壮阔动态。

C.“日月之行......若出其里”显示大海包容一切的博大胸怀。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和诗歌的内容没有联系。

B此处是实写。

(5)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诗歌首句点明了诗人观沧海的时间和地点

B.诗歌以“观”字总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C.“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总写大海全景。

D.“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和气度

A未点明时间。

(6)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两句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以“观”字总领全篇。

B.“水何澹澹”六句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山岛和海水的真实景象

C.“日月之行”四句具体描写了大海吞吐日月星汉的真实景象

D.全诗借登山望海所见,表达了诗人豪迈乐观的积极进取精神

C错在“真实景象”,这是诗人的想象。

(7)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从动静结合的角度描写大海及周边景物的壮观景象

B.“秋风萧瑟”点明了诗人登山观海的时间,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C.“日月”和“星汉”两句运用想象和夸张表现诗人博大胸怀和远大理想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诗歌套语,但从中也能读出诗人所抒发的豪情壮志。

B错在“也暗示了他对未来前程的担忧"

(8)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点明了观沧海的地点,并以“观”字总领全篇。

B.“水何澹澹”两句总写了大海辽阔壮观的全景。

C.“日月之行”四句描绘出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景象。

D. 诗人触景生情,以乐府旧题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C错在“眼前”,应是“想象中”。

(9)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两句点明了观沧海地点居高临海。

B.“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写出了沧海壮阔宁静的景象。

C.“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写出了岛上春天盎然的生机。

D.“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两句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B错在“宁静”;C错在“春天盎然的生机”;D错在“抒发了作者难以抑制的豪情”。
  

(10)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两句交代观海地点,也营造出全诗开阔雄浑的意境。

B.“水何澹澹”六句所写的秋景由盛转衰,诗人的内心也由喜转哀。

C.“日月之行”四句体现了诗人吞吐宇宙、包孕群星的博大胸怀。

D.“幸甚至哉”两句虽为套语,但在此诗中也能借以表达诗人豪情。

B错在“由盛转衰”、“由喜转哀”。

10、以下对这首诗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首句写诗人登临碣石山,登高观海。

B.二三四句写出秋风萧瑟、万物凋敝的景象。

C.五六句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蕴星汉的宏伟气魄。

D.全诗体现了诗人豪迈乐观的进取精神。

B错在“万物凋敝”。

(1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交代了诗人特意去碣石山观海。

B.“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显现大海宁静,山岛耸立的景象。

C.“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萧瑟的秋风呼啸,波涛滚滚。

D.“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表现了眼前大海吞吐日月的情景。

A错在“特意”;B错在“大海宁静”;D错在“眼前”。2.得胜归来的壮志豪情。
  

(13)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B.有误,“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远景,全景。

赏析简答题:

1、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3、“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使用什么修辞手法?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4.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5.本文的写作特点。

6.在这些山水景物的描绘中,你感觉出这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形象?

1
查看完整版本: 初中古诗文鉴赏观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