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年,一颗巨星划破天际,降临在了齐鲁大地,他就是辛弃疾。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南宋著名豪放派爱国诗人,有“诗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出生的这一年,家乡济南刚刚被金国占领,就在这一年,战场上涌现了一批抗金名将,岳飞、韩世忠、刘琦、吴磷。他们在各自的战场上打得金国节节败退,但是在这关键时刻,南宋小朝廷在秦桧的主持下命令各部班师回营,向金人割地、赔款、纳贡乞和,就这样都城临安取得了短暂的安宁。
辛弃疾剧照公元年,金国大举入侵,想毕其功于一役,彻底消灭南宋。虽然南宋朝廷孱弱,但宋人却不堪压榨,奋起反抗,血气方刚的辛弃疾就是其中一员。22岁那年,辛弃疾在家乡组织起了多人的抗金起义*,后来又加入了耿京领导的起义*,并担任掌书记,一路北上,打得金兵阵脚大乱。辛弃疾也因高超的武艺和过人的胆识,声名大振。一年以后,辛弃疾奉命南下与朝廷联络,在路途中听说耿京被叛徒杀害。义愤填膺的辛弃疾率领五十多骑兵,在数万敌*中活捉叛徒张安国,并带回建康交于朝廷处决。以五十队五万,生擒叛徒张安国,毫发无伤,全身而退,像辛弃疾这样的文武全才,如果得遇明主,何尝不能成为封狼居胥的霍去病,沙场秋点兵的韩信。只可惜宋高宗并不是汉高祖,也不是汉武帝,对于辛弃疾的出现宋高宗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惊喜,反而还有些担忧。一方面辛弃疾是从北方投奔过来的人,另一方面辛弃疾血气方刚、反抗到底的性格和南宋朝廷苟且偷安的国策极不相符。
南归后的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千判,从此就成了南宋的一名的公务员。既然战场上没有英雄用武之地,辛弃疾就把利剑换作了软笔,希望能用自己的策论打动宋孝宗,先后献上《美芹十论》、《九议》等,论述战守之策,但都石沉大海,没有得到回应。辛弃疾先后辗转多地为臣,但因和当时当*的主和派*见不和,故屡遭弹劾,数次起落,最后退隐山居。
辛弃疾雕像公元年,兵败如山倒的南宋在紧急时刻想到了辛弃疾,任命他为枢密都承旨,令他速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府赴任。但诏令到铅山时,辛弃疾已病重卧床不起,纵使心中报效国家的豪情未减分毫,也只得上奏请辞。
“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辛弃疾的一生都以北伐为己任,梦想驰骋疆场,收复山河,却不曾想到使他流芳千古的是他的诗词。纵然过了千年万年,人们在元宵节也不禁会吟唱“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失意时吟唱“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在心怀愁绪时吟唱“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每当我们读起这些耳熟能详的诗词时,不禁会想起那个不改初心,满腔报国豪情的翩翩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