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十三年(公元年),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四川,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启他波澜壮阔的一生。
他从蜀中乘船沿长江而下,经三峡赴荆门,奔向荆楚广阔的山川。
在荆门,李白要向自己的故乡,作一个正式的告别,于是写了一首气势磅礴、想象瑰丽的五言律诗《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诗题《渡荆门送别》,因为诗中没有明显提到送别的意思,所以有人认为“送别”二字是多余的。
清人沈德潜说:“诗中无送别意,题中二字可删。”明末唐汝询也疑“送别”二字是衍文(因缮写、刻版、排版等错误而多出来的字或句子)。
今人马茂元先生认为,“送别”是指故乡的江水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荆门,山名,位于今湖北省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与北岸虎牙三对峙,地势险要,自古即有楚蜀咽喉之称。
从,至,向。
楚国,指湖北一带,春秋时期属楚国。
从蜀地乘船来到了遥远的荆门山,从此踏上漫游楚地的旅程。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江,长江。
大荒,辽阔的原野,与上句“平野”互文。
群山随着辽阔的原野的出现,渐渐远去消失,长江汇入广阔的原野,自在奔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天镜,指水中明月之影,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海楼,海市蜃楼,旧说海市蜃楼是蜃(大蛤)吁气产生的,故称海市蜃楼,但是在荆门山是看不到海市蜃楼的,所以这里是借指江上云霞变换出美丽的景象。
明月倒映在江水之中,仿佛是从天上飞下来的镜子,云霞缭绕,变换出一个个飘渺奇幻的景象。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依然。
怜:怜爱。一本作“连”。
故乡水:指从四川流来的长江水。
行程万里,故乡的江水一直相送,让我不住留恋。
李白的这首诗,最值得品味的是中间两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诗人乘船出蜀,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山逐渐消失了,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侵入视野。
本来,动的是诗人,而群山跟原野是静的,但是,李白用“随”、“尽”二字,让群山和原野动起来了,群山随着原野的侵入渐渐消失,原野在李白面前展现辽阔的视野。
这样一来,李白变成了静观者,仿佛一切变换都在诗人心中,展现了李白包举宇内的博大胸怀。
李白的胸中,囊括了这广阔的原野,群山消隐,大江在其上自在奔流,这壮阔的景象充满了一种豪情万丈的力量。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这一联则充公体现了诗仙的仙气。
大江在原野上奔流,夜晚,月映大江,投下一面皎洁的镜子,江水中的天镜,随船而走,就变成了飞行的天镜。白天,江上云霞缭绕,变换着各种瑰丽的景象,就像飘渺的海市蜃楼一样。
这样瑰丽的想象,非诗仙不能有。
中间两联,都是写景,但是在写景中,蕴含了李白第一次离开故乡时的心情,没有愁绪,只有胸怀天下的豪情,没有恐惧,只有对外面世界瑰丽的想象。
文
谢小楼
精读《唐诗三百首》:李白《渡荆门送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