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为粮食精华。稻麦粟黍,吸天地之灵气,沐日月之光华,再经昼夜蒸煮发酵,后密封窖藏。酒,便有了通灵之效。喝酒的人,也便脱壳于自我,暴露出本我。人生百态,尽在其中。
此乃通识,放之四海而皆准。
在鄂尔多斯喝酒,则别有特点,似与地广人稀、性本憨厚有关。
01
十年前,年轻的我如一支蒲公英,茫茫然被吹到了鄂尔多斯,被落地扎根。第一次下乡采访,去了西三旗,正巧赶上一个活动,现场都是哈达迎宾、烈酒敬客。酒,盛在一个盆大的银碗里,蓝色的哈达托举着这个磅礴的酒具,随着歌声缓缓踱到我的眼前,唱歌的是一群身着民族服饰的俊男美女,顾不得细瞅便被吓得落荒而逃。
但有不知情的人,觉得应该意思一下,端起碗轻轻抿咂一下就要还回去。这时,看热闹的都来了,没人接那只碗,倒是歌唱了一首又一首,捧着碗的人四顾茫然不知何故,旁边有人大笑着解释:“歌声不断酒不断”,你喝不完就一直给你唱,你要喝完了歌没唱完还得再倒上酒。喝酒的人左右不是,只见那人眯着眼、仰起脖子就灌,一大碗下去,转身跌坐在椅子上。旁人则见怪不怪,大笑后歌手继续走、继续唱,宾客则继续端、继续喝。
从此,知道了一个真理:不要随便嘚瑟你的酒量。
鄂尔多斯人喝酒豪爽,从敬酒令上就可见一斑。一般请客的人都执行“总分总”的规矩,先总体敬一杯说若干层意思,再挨个来一圈表达一下绝不厚此薄彼,最后再来一杯“团圆酒”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一轮要一气呵成非拖泥带水,有的中间喝几口茶,鲜有坐下动箸者。主人这么一开场,接下来的半小时基本都能按此套路进行。
一圈人都这么走一遭,酒瓶子空几个了,人的感情就满了,满则溢。不知谁手一挥:“服务员,拿个空盘子,再来三个空酒杯”,器具一来,所有人默默然,开始“扣三敬二”——自己先喝三杯再敬他人两杯。喝着喝着,不知啥时候变成了扣五敬三、扣七敬五、扣九敬七,更有十个全覆盖、非常6+1、举一反三等等名目,反正都是用来杀对方气焰涨自个儿威风的,结果都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
02
敬酒的人讲究,被敬的人便不能将就了。酒到了跟前,被敬者推辞不喝,说:“只要感情有,喝甚都是酒”,敬人者立马怼回去:“万水千山总是情,喝了这杯行不行?”被敬者认怂,只能说:“我真的喝不成,最近吃药的了。”敬人者不动声色,继续劝:“酒逢知己千杯少,就这一杯好不好?”
这都是文雅人的劝酒法。如还不行,“哥哥长、妹妹短”的山曲儿一喊起来,酸得人牙都倒了半边,一般人都难以抵挡这种碾压式的进酒之法,只好一喝了之。不喝也可以,找愿意替你喝的,乃为“内部消化”。
喝酒难见血性,但露本性不假。一些人喝酒前是“宁愿天下人负我”,一喝酒是“爷谁都不服,就扶墙”;一些人几杯入喉,恨不得“喝尽桌上酒,吹遍天下牛”;也有一些人,是看热闹不嫌事儿大的,满脸含笑地看着一切杯觥交错,我自岿然不动。这些人得分两种,一种是真能喝而不喝的,一种是真不能喝而只能看的。对于前一种人,周作人在一篇说酒的文章里写到:“有些有不醉之量的,愈饮愈是脸白的朋友,我觉得非常可以欣羡,只可惜他们愈能喝酒便愈不肯喝酒,好像是美人之不肯显示她的颜色,这实在是太不应该了。”颇有些看不惯这些人的“不实在”。后者往往是只能喝茶陪酒,碰杯之际还不忘“补一刀”:“我干了你随意”,接连几声坏笑。不过几轮下来,水都把人喝得肚圆腰粗。据说,医院的。
相传杜康在酿酒的时候在酒里加了三滴血才成就了今天的酒,这三滴血分别来自于书生、将*和疯子,所以后世人在喝酒的时候往往会有三个状态:书生、将*和疯子——开始喝的时候是书生,谦逊有礼。喝到正好是将*,豪情万丈。喝到最后是疯子,一醉方休。且各具特色,书生举杯文雅、斯斯文文,将*酒过三旬、豪放兴起,疯子则是来者不拒、不知何处。
居于鄂尔多斯十年,涉足无数酒场,纵观醉汉无数,多是一举杯便是将*,喝到最后都成了疯子。
03
外地人问鄂尔多斯人:“喝醉了难受不?”那人定是龇牙咧嘴地答:“咋不难受?头一天喝多了,第二天吃啥吐啥、喝啥吐啥。”他话锋一转又告诉你:“喝酒不就是为了醉?”再说了,鄂尔多斯素来人热情好客,客人来了就要宰牛烹羊一醉方休,咋能有那种“眼看人尽醉,何忍独为醒”,光喝不醉和光敬不喝,都是耍流氓。
当然,以上说的都是大摊账,至少四人,多则不限。如要似书生般喝酒,还得“小局”。
生活中,少有汪曾祺式的酒趣和文趣皆备的酒徒。一日,读到《昆明的雨》,先生说:“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倏然一惊,这说的不就是鄂尔多斯人的“过阴天”吗?冬雪夏雨天麻阴,都易生惰怠之气。约一两好友,烹三五小菜,浓茶陈酿或清茗淡酒,轻斟漫酌,浅笑安然,说话时不用高吆二喝,不说时也不觉生分疏离,脸色酡红亦或醉眼迷离都无碍,不怕谁成为谁的笑柄。虽没有“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的豪气冲天,却有“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的惺惺相惜。
汪曾祺说老人有三乐:“一曰喝酒,二曰穿破衣裳,三曰无事可做。”如我们老去时,也能有一二酒伴,不失为人生最后时光里的斑斓之色。
有人说“人到中年,最佳的状态就是喝不求解渴的茶,饮不求酩酊的酒”。但在鄂尔多斯,人到中年,才有了“酒精沙场”的底气。年轻小伙子,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儿,但往往是自己往坑里跳,最先撂在桌子上。你能喝,别人比你更能喝;你要喝到一群人,一群人肯定喝到你。永远要相信:酒场如战场,一战成名毕竟少数,酒徒们更抬举和赞美能打持久战的人。
山外青山楼外楼,青山不断细水才能长流。所以,在鄂尔多斯喝酒,既要掂量清楚自己几斤几两,还要懂得隐藏锋芒。如此,百战不殆不敢说,至少可以减少抱着马桶求后悔药的次数。
04
鄂尔多斯,曾为苦寒之地,大碗喝酒和大块吃肉一样可以怡性更可以暖身,是不多得的乐趣之一。今乃祖国北疆明珠,歌的海洋舞的故乡,外地人的诗和远方。烟火人生,要过得噼里啪啦,酒是最佳的伴奏曲。每个旗区都有自己的特色酒,随便拿出来,主人都会一本正经地说:“我这酒是粮食酒,喝了不头疼,如果头疼说明你头不对”。茶满欺人,酒满敬人,感情浅舔一舔,感情深一口闷,来鄂尔多斯却没喝醉,主人会埋怨自家招待不周,你走了,他得愧疚老半天。
在鄂尔多斯,喝了酒,友谊才能天长地久。有个故事不知真假,一位南方人来鄂尔多斯看草原,五天喝了10顿酒,除了各种瓶子各色牌子的酒,绿色牛羊肉什么味儿都没记住,更别提草原是啥样了。但从此,他对鄂尔多斯人好感倍增。
十载媒体生涯,逐渐走遍鄂尔多斯山山水水,对酒文化也有了一知半解。凭着胆量大于酒量的一技之长,居然也应付了不少摊账,狐假虎威地吓退了不少人,在虚名鼎盛之时成功退隐。从此,江湖只留下了在下的传说。
如有机会,欢迎来鄂尔多斯,咱们“扣三敬二”。
80后新闻人,总是想在文字里寻找诗与远方!期待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