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的意思
供人坐卧的器具。古代是坐具和卧具的统称;现代指睡卧的器具。 2.水井围栏,古意。
3.台状的物体。
4.量词。
一、井栏或井台说
古代一般会在水井四周加上一定高度的护栏,防止人掉进水井里,也防止动物掉入影响水质。固定井栏的基座称为井台、井床。当然,有的水井肯定也没有护栏。古人写诗一般把水井叫金井,把护栏和基座统称叫银床或玉床,因为水井是古文化人思乡的场景之一,所以形容水井的词语也就很有诗意;也说明有的加护栏的水井修建装饰豪华、讲究,是当官或有钱人的水井。如李白作《赠别舍人弟台卿之江南》有“梧桐落金井,一叶飞银床”的诗句。
以诗仙李白的才华,如果是在有护栏的水井前思乡,一般会用银床或玉床入诗,不可能单用一个“床”字,让人不能清晰地明白他思乡的地点。如果因为是五言古诗方便遣词用字而不便用“银床或玉床”,所以才用“床”字代指,这就有损李白的才华了,他何不用“井”字?“井”也符合本诗意境及描述手法。“井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读一读,没差别。
如果说诗人在思乡,所以一定是在水井前,这就太牵强了。思乡不一定要在水井前,在任何地方都是能思乡的。屋内屋外,坐卧行走,吃喝拉撒……能思乡的场景很多。
二、马扎说
这是马未都先生的理解,而且是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述,传播甚广。马先生说“床在早期是坐具,不是卧具......唐代的窗户非常小,月亮的光几乎不可能进入室内......李白拎个马扎(胡床、交椅)在院里坐着......”。
幽默!
中国古代书籍关于床的说法很多,请查考《诗经》,《左传》,《史记》,《资治通鉴》等典籍,床不仅是坐的器具,也是能睡卧的器具。从文字演变知道,床在甲骨文中已开始提及。年,在湖北的一座战国楚墓里出土了与现代床十分相似的两张床,有一张还是可折叠的,足以证明,能睡卧的床早已出现在古人的生活中。另外窗户再小也能透光。如果是简陋的房子,能透光的地方不一定要经过窗户才能实现。
三、分析整诗,关键是“疑”字的意思,“疑是地上霜”就是怀疑是地上霜的意思。为何诗人要怀疑呢?一是诗人好喝酒,处于醉酒或半醉半醒的状态;二是诗人疲累,睡得早,中间醒来,处于朦朦胧胧的状态。总之,是在不完全清醒的状态,这种状态之下,突然看见地上的月光,怀疑是霜,合乎情理。把疑理解为像也可以。其次,床前的“前”字,为何不用“边”“旁”“周”呢?只能说明作者在明示这里的床是作为卧具的床。床一般都靠墙而立,按位置分有床头、床尾、床后,床前。床头指人头相靠的位置,床尾指脚朝向的位置,床后指靠墙的位置,床前指上床下床的位置,这是生活常识。就这点就能说明作者的阅历丰富,生活气息浓厚。正如此,更不可能是在井栏前或马扎前:这样的场景中,月光是一大片,有点常识的人就该明白,仅仅说井栏前或马扎前的月光,有失常理,用“周”更配景。
“疑是地上霜”,说明诗人首先看见床前的月光,当然床前范围较大,也包含床前地上的月光。也说明诗人是侧卧在床上,一睁眼,看见床前地上的月光如霜一样的白。侧卧或仰躺在床上都能理解:睁眼看见月光或起身看见月光、坐在床沿看见地上月光,符合习惯。这个光可以是从窗户而来,也可以是从门缝、墙缝射入。也可能窗户没关或虚掩。可以是一大片月光,也可以是一小缕月光。接下来,就抬头看明月了,可以是坐在床上抬头,也可能是走到窗前开窗或门前开门或到屋外“举头望明月”。明月千里寄相思,“低头思故乡”。
四、古人写诗,也会打草稿。特别是绝句等律诗,会字斟句酌的。李白的这首诗不是律诗,是五言古诗,虽然平仄韵律不那么要求严格,但相信李白也会用心揣摩每一个用字。写这首诗的时候,李白26岁,在江苏扬州境内游玩,当时住的是旅馆,秋天,生病。结合诗意,明月当空,那是阴历15左右;看诗名《静夜思》,夜很静啊,时间不早!那情那景,李白会在屋外吗?旅馆有没有带围栏的水井呢?即使有,也会离厨房近吧,不会在人来人往的场所吧!旅馆的窗户是大还是小呢?应该较大;在旅馆住,拎个马扎跑到院里望月思乡,那也太特立独行了。一个精通文字的诗仙,不会写下让人不可理解的诗句的,况且这首诗还通俗易懂。这个床,实际也成了病床,暗示诗人当时是卧病在床,正如此,他才更加思念故乡的亲人,道出了游子的辛酸;没有明确表达诗人卧病了,说明诗人具有仗剑天涯的豪情壮志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因此,这里的床不是井栏或井台,更不是胡床;也不是“窗”。
综上所述,这个床,就是供人睡觉休息的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