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读楚汉相争的历史时,首先一定要了解一句俗语叫“蚁多咬死象”。项羽就是那条大象,那条最终被咬死的大象。
只有明白了这一点,再顺藤摸瓜地去分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蚂蚁”一起去咬项羽,才有可能对这段历史做到追根溯源。
项羽虽然号称“西楚霸王”,但其实他这个这个霸王当得一点都不顺心,也不怎么霸气,反而十分闹心。因为自从他登上霸主之位后,他的世界压根就没有消停过。
公元前年四月,项羽刚刚在咸阳分封诸侯完毕,回到楚国准备再徐徐图之,慢慢完成自己当年对着秦始皇发出的“彼可取而代之”的豪情壮志。结果五月份,与他们老项家命中犯冲的田荣就率先给项羽这个新上任的西楚霸王挑事情了——齐地乱了。
个中原因,后来会逐一分析。这里需要说明的就是,这次动乱的恐怖之处并不在于它对项羽有多大的直接性伤害,而是在于它是一根导火索,让项羽置身于四处灭火的漩涡之中难以自拔,直至灭亡。其作用类似于大泽乡起义之于秦朝的灭亡。
那么,面对这首起事端的动荡,项羽是如何应对的呢?他的应对是否有值得商榷和思考的地方呢?我想,如果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工作之中的一些变故。也就是说,有助于指导我们去处理一些突发性事件。
项羽为什么要伐齐?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情绪动物,我们的行为是很难摆脱自身情绪的制约的。项羽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其实就受到了情绪上的局限性制约的。
项羽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将齐国一分为三,分封给了胶东王田市(现齐王田荣他侄儿)、齐王田都、济北王田安(援赵助楚的齐国队),这三个人都是在反秦大业中主动跟随项羽步伐的齐国旧贵族。项羽这么分封原本也说不上有什么大错。但是,项羽当时忽略齐地的客观情况,齐地当时的本土势力其实大部分还是掌握在田荣手里。
这种矛盾其实已经一目了然了。田荣心想,我本来就是齐国分公司的总经理,你项羽现在把我们齐国公司纳入你的集团公司,并顺带把我这个分公司总经理一撸到底,毛都没捞到一根,我能服吗?
于是,公元前年五月,作为齐国的地头蛇田荣表示坚决不拥护项羽中央*府的领导,直接把项羽分封的齐王田都给打跑了。言下之意,不给你一点颜色看,你不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
项羽分封的田都连任都没上成,这是打谁的脸呢?是打田都的脸,更是打项羽的脸。
田荣信心满满地对自己的侄子说:“孩子,不要慌,你安安心心当你的齐王,项羽那个莽夫不用搭理他,这齐地几百年来都是咱们老田家说了算,他项羽算个屁,他叫你去当胶东王你就去当胶东王呀?”
奈何项羽当时的风头太盛,田福觉得惹谁也不能去惹这个杀神、霸王,所以还是偷偷摸摸地溜到即墨上任去了。
田荣知道消息后十分生气,咱们老田家怎么就出了这么一个烂泥扶不上墙的窝囊废?扶你当个主子你不当,你偏偏要跑到外面去给别人当奴才。于是,田荣于六月份发兵攻打了即墨,杀掉了这个不成器的侄子,自立为齐王。
这样一来,相当于田荣正式宣布“自主创业”了。但田荣也深知自己目前的实力和江湖霸主项羽相比还差一大截,所以就联络了另一个分封诸侯时的失意者彭越,两人决定抱团取暖。
田荣和和彭越结成战略合作伙伴后,便命彭越发兵帮助他消灭齐地最后一个二五仔——济北王田安。
彭越这个游击大师此时已经发展了一支万人队伍,对付田安这种平庸之辈还是绰绰有余的。所以便在七月顺利斩杀了项羽分封的田安。
至此,仅仅用了三个月,田荣就把项羽分封的三齐王全部颠覆了。
但是,田荣也明白,你趁着老虎打盹的时机踹了一脚老虎的屁股,就一定要做好迎接老虎反扑的准备。为了争取先发制人的机会,田荣于八月率先对项羽动手了。(这个时间正是刘邦出汉中的时间)
田荣派派彭越南下攻济阴,项羽派萧公角领兵迎击,却被彭越所败。
这种情形一方面让项羽感觉很气愤,一方面也让项羽感觉很兴奋。气愤是因为田荣和彭越赤裸裸地打了他的脸,兴奋的是他迟早要收拾田荣,现在田荣自己主动送上了伐齐的理由。
为什么说项羽迟早要收拾田荣呢?因为田荣这家伙对老项家确实不厚道。
当年,齐地被章邯打得被困东阿城危如累卵的时候,天下诸侯没人敢正面一试章邯和秦*的锋芒,坐看齐*受困,正是项梁率*冲垮了章邯的包围圈。也就是说,项梁对田荣、对齐地是有救命之恩的。
后来,项梁约田荣一起出兵攻打定陶的时候,田荣却翻脸不认人,非要项梁交出逃到楚国的田假(被他赶下台的齐国贵族)、赵国交出田假*府的丞相田角,才愿意出兵。这种要老大交出投诚的小弟的行为,本质上就是不愿意和对方合作,因为人家作为老大哥,若随随便便就出卖了自己的小弟,人家在江湖上的名声和地位就立不住了。
所以,田荣最后相当于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救命恩人项梁战死,这对于项羽来说,就是杀叔之仇。而且项羽从小跟着叔叔项梁长大,实际上这就是杀父之仇。项羽能轻易放过田荣吗?
另一方面,熟知巨鹿之战的朋友也应该记得,巨鹿之战时,田荣和他手里的齐国势力也一如既往地选择了袖手旁观,这说明田荣对于项羽的反秦大业一直没有什么热情。
创业的时候你不积极参与,事业有成的时候,你又想参与分红,哪有这样的好事?所以项羽分封诸侯的时候压根没有考虑田荣。
而且按照项羽的性格,对于田荣这样的革命投机分子,他骨子里是深恶痛绝的,一定会找机会杀一儆百的。
所以,项羽对田荣动手简直是迟早的事。只是项羽当时还有两件更重要的事情需要处理,项羽一直压着这件事没动手,现在田荣主动挑事,项羽自然觉得不需要再拖下去了。
面对田荣的咄咄逼人,项羽下定决心要灭齐,一是巩固自己的权威,二是为了了却他和田荣的恩怨。
但是,项羽还是理智的,在他下定决心伐齐之前,他还是十分理智地抓紧时间处理两件重要的事情。
第一件就是被尊为“义帝”的楚怀王的事情。楚怀王对老项家一直不太友好,这是众所周知的。所以项羽在架空楚怀王之后,便把他发配到了老少边穷的彬县。
项羽知道他心里不服,但也有恃无恐,毕竟你楚怀王这个光杆司令也奈何不了所向无敌的西楚霸王。
但是,现在齐地乱了,项羽要亲征了,他也不放心这个名义上的老大哥,万一这个不服气的老大哥利用他老大哥的身份背后给他捅什么刀子,他也不好办。所以,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只能让他永久性地消失。
项羽还是比较有*治头脑的,深知这种“弑主”的*治黑暗事件不能由自己亲自动手,所以派了九江王英布和临江王共敖暗地里下黑手,在江中做掉了义帝楚怀王。
第二件事就是韩王韩成的事情。因为韩国复国的事情比较奇葩,它的复国主要是在刘邦的帮助下完成的,而且韩国的宰相张良也一直跟刘邦同穿一条裤子。也就是说,韩国*权对于项羽的依附性很差劲,基本上就是貌合神离。
项羽作为一个新上位的霸主,怎么可能容忍这种明显不归心的诸侯存在?所以,项羽在分封诸侯的时候就把韩成一直扣押在了彭城。
所以,韩国当时实际主持工作的是国相张良。张良作为韩国的国相不光不避嫌地护送刘邦到了汉中,回来还主动写信给项羽说,刘邦都把栈道烧毁了,太没出息了,项王完全可以不担心他会搞事了。
可是,后来没过几个月,就传出刘邦要还定三秦的消息了,你让项羽怎么想?
再后来,张良再一次写信忽悠项羽,说刘邦还定三秦就是因为想拿回“怀王之约”他应得的那一部分,绝对不会继续往东打了。作为第三方,张良一而再、再而三地帮着刘邦解释,项羽就算再迟钝,也不会对韩国势力放心了。
所以,项羽非常担心自己放走韩成后,亲刘的韩国*权会对自己造成不利,于是,索性杀了韩成,封了自己的手下,原来的韩国人郑昌去做韩王。
搞定了这两件大事之后,项羽认为自己的大后方相对比较稳定了,才放心地亲率大*去伐齐。
项羽伐齐的综合分析
从项羽伐齐的前期准备来说,只要不是打开上帝视角,应该绝大多数人都会认为项羽做得相当严谨了。但是,历史总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项羽伐齐前解决的两件大事,其实没有一件对项羽产生了正面的作用。
先说第一件事,项羽既想解决楚怀王在*治上对自己的掣肘问题,又不想自己背上“弑主”的骂名,所以派九江王英布和临江王共敖下黑手干死楚怀王,这本是一着好棋。可是,人性就是这样的,敌人要抹黑你,他们真的会在乎这件事是不是你亲自干的吗?是不是你干的,一点都不影响他们向你泼脏水。杀楚怀王这件事,后来让项羽在*治上很被动。
再说第二件事,项羽为了一心一意对付齐国的田荣和彭越,所以提前清除不是真心归附自己的韩王韩成,这也是顺理成章的。但是,物极必反,这件事的直接影响就是彻底逼反了大神张良,张良在韩王被杀后,就乔装易服,走小道投奔了刘邦,直接让刘邦凑齐了“汉初三杰”的核心班底。
同时,前面也说,田荣在齐地造反对项羽集团的破坏性并不在于它本身对项羽集团造成多大的直接杀伤力,而是在于它起到了一个“信号弹”的作用。别人一看田荣这么干就明白了,原来只要不服项羽就可以揭竿而起地去干他。这和“陈胜吴广起义”的核心意义是一模一样的。
在齐地暴乱之后,在分封诸侯中受到冷落的原赵国巨头陈馀也开始蠢蠢欲动了。因为陈馀当初是和张耳并驾齐驱的,结果张耳被封王了,而自己只被分封了三个县。不患贫而患不均,陈馀越想越不得劲,一气之下便找田荣借兵攻击张耳,声称自己只认原赵王赵歇,张耳这个项羽伪*府封的常山王他不认。并允诺事成之后,他们新赵国愿意以齐国为首,替齐国把守好西大门。
田荣本就想扩大战线,面对陈馀这样主动送上门的盟友,他实在没有理由拒绝,于是便果断同意借兵,为了表示诚意,甚至亲自带兵支援陈馀复国。
这样一来,齐地便成为了整个关东地区的反楚大本营,只要愿意主动脱离项羽阵营的势力,都是他们的盟友了。
十月,有了齐*支援的陈馀率兵袭击了常山王张耳。张耳刚刚上任半年,很多事情都是两眼一抹黑,再加上赵地的很多原始骨干力量都被原赵王赵歇带到代地去了,措手不及之下,根本就招架不住,很快就撵出了赵地。
张耳成了丧家之犬,按照常理,他是不是要去投奔他的主子项羽?但是,这家伙偏偏特别相信命理之学,他的谋士建议他可以选择项羽或刘邦,并帮他卜了一卦,卜卦显示往西走才是最佳出路,结果张耳就这样投奔了刘邦。
与此同时,陈馀则从代郡迎回了原来的赵王赵歇,赵歇敢于回来当这个赵王,基本上也宣布他站到了项羽的对立面了。
看到没有,不到半年时间,田荣占了齐地、刘邦夺了秦地、赵歇重新抢回了赵地,项羽这个西楚霸王还没得及过足瘾,就被反了一大半。
项羽面对这乱七八糟的局面心里也并不着急,他始终相信在那个时代,还没有谁经得起的他西楚霸王的长刀所向。他决定按部就班地拿罪魁祸首齐国开刀。
这里有一个小插曲,也给大家介绍一下。伐齐之前,项羽曾调英布前来支援,但英布谎称自己身体不好,面对老领导的召唤,仅仅派了人前来意思意思一下。大家细品,项羽这个自封的大哥当时心里有多憋屈?
但项羽毕竟是项羽,既然小弟们都靠不住,那就还是靠自己吧,毕竟之前的天下也是这样打出来的。
跨上战马的项羽还是那个不可阻挡的万人敌,项羽率*北上,首先就不费吹灰之力打败了彭越。彭越一看自己抵挡不住,便且战且退,在城阳与支援赵国的田荣大*汇合。
项羽一路追击到城阳,于城阳打响了齐楚会战。
此战,双方的兵力大致相等,都是十万左右。在那个时代,谁也没有把握在同等兵力的情况下战胜大魔王项羽,即便是“兵仙”韩信也不例外。所以,齐楚会战的结果简直就是一边倒,项羽没出几身汗就把齐*冲得七零八落了。
此战之后,彭越见势不妙,便率领自己的残余部队继续躲到巨野泽打游击去了;田荣则聚敛败兵继续往北逃窜。
项羽对田荣是真恨得牙痒痒,所以撇开彭越不顾,一路急追田荣部队。
由于项羽追击得太紧,田荣的部队连坐船东渡逃回大本营临淄的机会都没有,只能退至平原来暂时稳住阵脚。
齐地这种地方,没有泰山和济水这样的天险帮忙,几个田荣也挡不住一个项羽。项羽追至平原,再次击败了田荣。田荣也于动乱之中被当地人所杀。
按照正常的剧本,项羽伐齐是不是就大功告成了?打扫打扫一下战场,安排安排一下后事,这事就算过去了。
但是,这么做显然很不符合项羽的性格。项羽在齐*群龙无首之后,对自己深恶痛绝的齐*实行了“三光”*策。
在平原杀尽兴之后,项羽封了被田荣一族赶走的前朝王室田假为新齐王。然后,继续率*向东扫荡,一路烧杀抢掠到北海。
这样一来,本是项羽和田荣之间的*权战争,被项羽的过度杀戮演变成了项羽与齐人之间的人民战争了。齐地人民在巨大的恐慌之中,纷纷自发地组织和发动了全面积的人民战争。
全民战争加游击战争,齐地变成了项羽怎么也扫荡不干净的泥潭,项羽根本就拔不出腿来了!比如田荣的弟弟田横就乘机收揽田荣败*和各地愤怒的齐国人民共数万人,在城阳再次拉起一杆反项旗号,专打楚*。
到了这个份上,相信大家都明白了,项羽此次伐齐最大的战略失误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收手。凡事过犹不及,你伐齐的战略目标已经完成了,外围的其他战场也已经烽烟四起了,你何必和已经被打残了的齐地死磕呢?
这个时候齐地已经被你打趴下了,他短时间之内敢于“好了伤疤忘了痛”吗?你新扶持的齐王不得战战兢兢地好好替你收拾残局。
你原本在巨鹿之战就打得天下诸侯两股颤颤的了,这些诸侯本就是“趁你病要你命”,你现在再次手起刀落把首乱田荣给解决了,那些“墙头草”还不得秒变小可爱,希望争取你的宽大处理。
结果项羽倒好,陷入齐地的人民战争中出不来了,那些心怀异志的诸侯还不得抓紧时间到处点火?时间就是生命啦!把水搅得越浑他们的生机就越大呀!
这就是项羽伐齐的最大问题,归根到底一句话就是,对战略目标的完成度掌握得很不够火候!
项羽伐齐的思考与总结
关于项羽伐齐的问题,很多人觉得这是一个很遥远的问题,毕竟咱们普通人一辈子都不一定能主导这么大的一场战争、一件事情。但其实它就是一个思维障碍的问题,很多普通老百姓都有类似于项羽的问题。
这个问题归纳起来其实就是战略目标不清晰或者说战略意图不明确的问题。
我们每一个人在生活和工作之中,其实无时无刻不在解决或大或小的问题,大多数人都认为把事情做得更彻底一点会更好一点,但其实有些事情是非常讲究一个“刚刚好”的。
古人赞誉美人时会说,增一分则太肥,减一分则太瘦,其实说的就是同样的道理,都是“恰到好处”的道理。
项羽伐齐,看似他为了伐齐做了很多工作和准备,实际上他并不明白他的战略重心是什么?他打这个仗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打到什么程度是恰到好处的。也就是利益最大化的拐点他没有找准。
胜利的时刻往往潜伏着最大的危险。因为盛极必衰,当你登上成功的顶点时,成功所带来的巨大愉悦感和胜利感会以极大的惯性让你丧失理智地继续往前冲,从而陷入某些未曾预知的困境。
项羽伐齐的核心目的就是要冲垮田荣的反革命*权,把齐地的管理权重新纳入自己的*治阵营,并杀鸡儆猴地让其余那些蠢蠢欲动的诸侯乖乖老实下来。所以,当田荣被杀、项羽扶持田假当上新的齐王时,项羽的所有战略意图其实已经实现了,这个时候,就应该叫停了。
战争是*治的延伸。我们永远不要希望战争是可以通过穷追猛打的方式来一次性结束的,只要有永恒的利益冲突,就一定会衍生无穷无尽的战争的。战争和和平,谁离开谁都玩不转。
换句话说,我们永远不要只学会用战争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如果有别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治意图,战争永远是最后选项。
项羽显然不明白这个道理,他只知道战争是解决问题最直接的方式,却不知道战争背后是巨大的*治成本消耗。除了大家熟知的人力、物力方面的消耗,还有很多隐性的成本。
比如,项羽这样天下无敌的霸主,正常情况下是没有谁敢挑战他的,但是如果你项羽分兵作战、首尾难顾呢?那就不一定了,单挑干不过你,群殴的机会别人肯定是不愿意放过的。
又比如,项羽最后真的如愿以偿地一统天下了,那么把齐地打得寸草不生对他有好处吗?他的重建成本得增加多少?难道作为一国之君,他能对齐地不管不顾?
还比如,项羽如果考虑到持久战的需要,把齐地人民逼到彻底的对立面,他岂不是少了一个兵源地、粮源地?
再比如,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包括实力和资源都是有限的,你把它们过多地倾注在一些无关大局的事情上,你还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做更重要的事情吗?项羽身陷齐国的人民战争,不正是浪费了平定其他叛乱的宝贵战机吗?
讲了这么多,其实道理也很简单,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做人做事一定不要做绝了。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有时候放过了别人也就是放过了自己,是不是都是一些耳熟能详的道理?但是不是很多人都犯过类似的错误?
更让人觉得恐怖的是,很多人甚至会用“痛打落水狗”这种断章取义的道理来进行自我说服。其实,“痛打落水狗”的道理是建立在没有完全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前提下的。如果“落水狗”的牙齿都被打掉了,何必要赶尽杀绝呢?赶尽杀绝只会把已经没有威胁的明面上的矛盾转化为不死不休的隐性仇恨,哪一种更可怕?
更何况,赶尽杀绝在任何时代都是比较败人设的行为。你杀得过于起劲,举头三尺有神明,人们都睁着恐怖的眼睛在暗自给你记账呢,时机一到,他们一定会咬牙切齿地找你要回血债。
聪明的驱狗人,绝对不会把狗打到墙角之下后,还使劲地追着打,因为狗急了会跳墙,兔子急了会咬人,人到了绝路会想办法和你同归于尽。
项羽伐齐最大的问题就是在于逼得太狠了,逼得自己也没有退路了。这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的生活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