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曾有一首现代诗:“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这首诗是用来赞美诗仙李白的,整个大唐的文坛宛若一片恢弘灿烂的星空,李白固然是其中最耀眼夺目的那一个,其他的星辰却也各有各的传奇,如忧国忧民的诗圣杜甫,剑走偏锋的诗*李贺。
这些人以笔写心,挥墨抒情,共同编织出了后人永远都难以望其项背的盛世华章。
天若有情苍天亦老
李贺曾有一句诗,对仗之工整,用意之绝妙,整个大唐竟无一人能对仗出下句。
那句诗叫“天若有情天亦老。”
这本是李贺一整首诗中的下阕,全诗的名字叫《金铜仙人辞汉歌》,整句诗是“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这是一首借古讽今的诗,李贺以仙人来感慨韶华易逝,又以先人的故事来讽刺当今的朝廷腐败,官员无所作为。
而这句“天若有情天亦老”正是此诗中抒发自己忧思的高潮,要怎样的哀拗,才会使得老天因此而都会苍老?那高高在上的帝王为何却不曾动容?
这样半阙诗,以其工整的平仄对仗,惊为天人的比喻和其背后的深远含义而迅速走红,家家传唱,可是却没有人能为此对仗出下半句。
大唐有那么多诗人,却没有一个人能对仗出合适的下半阙。
直到北宋年间,有一位文学家叫石延年,他也是一位狂士怪人,素来喜爱美酒,时常纵情高歌,不但文采卓然,就连书画也是极佳的。
一日,石延年同朋友宴饮,聊到这半阙诗,他许是酒入肺腑,情上心头,居然脱口而出下半句“月如无恨月长圆”。
“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长圆”这两句确实对仗工整、语义流畅,在场的诗友无一不拍手叫好。
更加有趣的是,当时的中唐,金玉其外败絮其里,盛唐的光辉依然照耀着当时的社会,李贺忧愁忧思,却以天为喻。
而北宋时期,那当真是积贫积弱,民不聊生。文官当*,固然铁骨铮铮,有气节有傲骨,却抵挡不住金人的铁蹄。
北宋正如一轮月亮,皎洁,纤弱和忧郁。而大唐则是一片天空,纵使偶有乌云蔽日,却也是一片雄伟壮阔的天。
可惜李贺这一生,纵然生长在这样一片天空中,却不曾被阳光照射过。他博览群书,挑灯夜读,看着前辈们的豪情壮志,心向往之,却身不能至。
只能悠悠长叹一句“天若有情天亦老”。
生不逢时仕途不顺
李贺,字长吉,生于中唐,比李白笔下的那个盛唐晚了几十年。此时的大唐藩镇割据、宦官当*,已经隐隐看得见盛极而衰的影子了。
李贺姓李,确实是国姓的那个“李”,他是大唐郑王李亮的后代,本应生来就锦衣玉食、官运亨通,只是武则天当*的时候,搜捕追杀过李家后人,李贺的先祖也受到了波及,一蹶不振起来。
到了李贺这一代,家中已经贫困到无衣无食,终日难以果腹的程度。可能是因为营养不良,李贺小时候体型纤细瘦长,长得十分有特色。
传闻李贺自幼就通晓诗篇,非但如此,据说他七岁的时候就能出口成章,他作的诗甚至震惊韩愈,李贺也因此年纪轻轻就名满长安和洛阳。
按理说,这样的天才,参加科考登科及第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可是李贺的科考之路却异常坎坷,至死都未能成功。
十八岁那年,李贺本已声名远扬,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却突遭父丧。根据当时的规定,服丧需满三年,李贺只得三年服丧,不再考试。
直到李贺二十一岁那年才第一次参加科考,本来是稳如泰山的事情,李贺却因名声太过而遭小人记恨,放出流言,称李贺父亲的名字犯忌讳,导致他失去了考试资格。
对此,李贺内心愤恨却无可奈何,只好作诗表达心情:“洛风送马入长关,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客枕幽单看春老。”
同为文学家,韩愈十分爱惜李贺的才华,他为此多方争取,终究却无可奈何,只得同李贺依依惜别,劝慰他放平心态。
最终,李贺怀揣着一颗抑郁不得志之心离开了京城,而此时,距离他离开人世也没几年了。
多愁多病猝然离世
唐朝诗人李商隐曾作《李长吉小传》,云李贺“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韩愈也曾在《归彭城》说李贺“刳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
以此来看,李贺作诗,当真是以心血为引,拼尽自己的全部。
传闻李贺自幼就曾骑着一匹瘦弱的马四处闲逛,驴身上挂着满满一袋诗稿,而他就边走边看,寻找灵感和素材,扔进袋子里,等到了晚上回家,他再挑灯夜读,将白日的感悟和吉光片羽整理成诗。
古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文学创作从来不是空中楼阁,像李贺这样一边以眼观物,一边以心抒情固然是极好的,只是凡人之躯终究是难以承受这样身心都被历练的劳动强度。
传闻李贺的母亲曾经翻看李贺的诗稿后一声长叹:“我儿是要呕出心肝才肯罢休啊。”没想到一语成谶。
李贺这一生,创作了无数朗朗上口,后人耳熟能详的锦绣文章,他可以说是李白之后最卓越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写沙场变幻“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月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他写豪情壮志“男人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也许后人之所以称其为*才,就是因为他的诗词非人类所能及,只有钟灵术秀的天地,只有*斧神工才能雕琢出这样华美的文章。
只是大多好物不牢固,彩云易散琉璃脆,这样的天纵之才,人间自然是留不住的。
李贺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二十六年,公元年,李贺猝然离世,他这一生贫苦坎坷,却给后人留下了可以传承数代的文学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