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垓下之战西楚霸王的最后一舞,结局虽败,气 [复制链接]

1#
北京中医治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历史总是在不经意间就改变了轨道,韩信如果选择听从武涉、蒯通的劝告,在齐国自立的话,中国大概会提前年进入三足鼎立的局面。

但是,韩信没有这么做,因为他心中一直忘不掉那个曾经让他“一夜暴富”的男人,他认为刘邦敢于任命籍籍无名的他为万人之上的大将*,他就必须对刘邦以身相许、生死相随。多情总被无情恼,韩信错把恩情和利益当成感情,其实注定他只会不断地被各种“负心人”利用和欺负。

韩信选择不自立,刘邦心中大定,而项羽心中则开始有了些许恐慌和焦虑了,楚汉相争的终章也即将到来,这已经是大势所趋了。

垓下之围的前奏

韩信在齐国拒绝项羽的使者武涉的示好和谋士蒯通的建议,宣布将永远团结在以刘邦同志为核心的组织领导之下后,一辈子受过无数次惊吓的刘邦再一次舒了一口气,心想韩信这匹野马总算是暂时安定了,否则,一个霸王就让自己焦头烂额了,再来一个兵仙,那自己不是想死的心都有了。

刘邦自从和项羽撕破脸皮之后,日子一直过得忒费劲,每次都被项羽按在地上摩擦,吃也吃不香,睡也睡不好,感觉身体被掏空了。

不是刘邦不行,而是项羽实在太厉害了,就打仗这件事情来说,刘邦永远只能跟在项羽屁股后面吃灰,只要是和项羽开干,刘邦几乎没赢过。

所以,刘邦一生认定了一个事情,那就是只要有项羽在,他铁定没好日子过,只能搁城里、山里、旮旯弯里趴着。

现在,楚汉时期唯二的大神韩信公开表示会力挺自己到底,刘邦瞬间感觉自己又恢复了些许生机,他想趁着这个大好形势跟项羽议和。言下之意,咱们闹归闹、打归打,但谁也奈何不了谁,咱们毕竟是兄弟,不如握手言和,共同奔赴美好明天。

由于楚汉第一名嘴郦食其已经被韩信坑死在了齐国,这个艰巨的任务只能由二号种子选手陆贾去完成了。

陆贾跑到楚营向项羽传达了刘邦的和平共处思想,并希望项羽归还刘太公与吕雉。谁料到,项羽根本不买账。刘老三,你个糟老头子坏得很,这些年到处挑事的是你,反复议和的也是你,就没有谁知道你哪一句话是真话,老子跟你死磕到底了。

刘邦得讯,心里挺纳闷了,你项羽都被三面包围了,咋还死鸭子嘴硬呢?给脸不要脸是吧!

要知道,项羽的一片基业那都是实打实干出来的,人家对自己的能力是相当自信的。人家什么风险没有遇见过?巨鹿之战、彭城之战、荥阳对峙,人家每次都能绝处逢生、转败为胜,人家心中的豪情壮志是源于自身能力的出类拔萃。

反观刘邦,如果这些年不是依靠于投机取巧、拉帮结派,他不知道被项羽灭了多少次了。单说荥阳对峙,如果没有彭越在背后恶心项羽,刘邦估计早就挺不住了。所以,刘邦最后对彭越的处置还是过于薄情寡义了。

战局虽不利,但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就是项羽的英雄气概,你刘老三又能奈我如何?我一次次让你刘老三这种滑不溜秋的小人从手里逃脱,现在我不争一碗饭,就争一口气,也要彻底把你给灭了。

自始至终,项羽就从来没有瞧得上刘邦。

项羽在拒绝了刘邦的和议后,按说刘太公和吕雉就该领盒饭了。但是,历史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永远会发生各种意想不到的神奇事件。

在这关键时刻,一个叫做候公的云游闲士毛遂自荐再去说服项羽,刘邦对于这个主动来帮他的人还忒瞧不上眼,见面就将人家臭骂一顿。这位侯公耐着性子搞定了暴脾气的刘邦,然后争取到了出使楚营的机会,并成功说服项羽与刘邦平分天下,以鸿沟(对峙的广武涧附近)为界,并归还太公吕雉。

这事神奇得就跟上天注定一样。这位候公名不见经传,轻松搞定了其他人搞不定的大事,关键这位立下大功的候公在凯旋之后并没有接受刘邦平国君的封赏,自此归隐再没出现。不可思议吧?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神奇!

议和之后,按照盟约,项羽领*东归,刘邦也罢兵回关中。原本这将是风平浪静的和平时期来了,但战略大师张良和阴谋*士陈平却又出来挑事了,他们对刘邦说:“现在大半个天下都是我们的人,项羽他们粮食匮乏、将士疲劳,这正是把他们往死里打的大好时机,千万不能错过。”

刘邦想了想,好像项羽不死,自己确实心里不安,于是马上同意了。至于单方面撕毁停战协议的耍流氓行为,刘邦表示那都不是事,毕竟老子一直是这么干的。

于是,刘邦转过头来便派兵偷袭撤退中的楚*,楚*仓皇应战。

且不说追击楚*能不能成功,光这个局面就让刘邦心里美滋滋的了,毕竟这是这么多年,汉*第一次追击楚*,以前都是被人家撵着到处跑,这种翻身的快感是无可替代的。

但刘邦也并不是一个无脑的老流氓,这次背盟偷袭,他还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他的战略意图就是形成四面合围,聚歼项羽*于撤退途中。

四面合围的四路大*分别是:第一路*是刘邦亲自统领的汉*主力,从荥阳出发,由西而东尾随项羽*开启攻击,迫使项羽*不得不且战且向东撤退;第二路*是彭越所部,他们自北向南,截断三川东海道,防止项羽北上。第三路*是韩信的*队,从齐地往南下,由东、北两个方向攻取楚国首都彭城地区,端掉项羽回归的老巢。第四路*是将*刘贾协助新封的淮南王英布势力,他们攻取寿春,由南向北推进,堵截项羽南下的退路,力求在淮北地区全歼楚*。

所以大家千万不能对历史产生错觉,觉得刘邦就是专业耍流氓,不懂*事战争。其实刘邦的*事才能是可圈可点的,只是项羽、韩信身上的*事才华太耀眼了,对比之下,他黯然失色了而已。起码来说,这个四路齐下的围歼策略就布置得相当好。

只是,再好的布置和安排也要落实到位才能产生效果,刘邦这次战略设计看起来挺美,但是中间却出了幺蛾子,主要就是韩信和彭越这两路大*没有想象中那么听话。

先说项羽,他率领的楚*遭遇刘邦的尾随偷袭,只能边战边退,最后在陈邑稳住了阵脚,然后依托于陈邑构筑了防线,并命令钟离昧在陈邑北边固陵设防。

当刘邦率*追击到固陵时,被离味率*阻击,停止了前进。

按照刘邦的预设,他早已料到楚*会在陈邑进行阻击,所以他计划与各路大*会师的地点正是固陵,可是,到了这个节骨眼,原先答应出*的韩信和彭越根本就没有出现,说好的群殴又变成单挑了。

项羽对屡次背信弃义且落了单的刘邦心中那叫一个恨呀,毫不犹豫地展开了反攻,结果就是刘邦再次丢人现眼,被项羽打得满地找牙,退入阳夏城中坚壁固守。

阳夏城中,再次被教做人的刘邦十分苦闷,对着人生导师张良发牢骚:“韩信和彭越这两小子咋就不听指挥呢?我一个人根本干不过大魔王项羽呀!怎样才能让他们赶过来卖力呢?”

人间清醒张良回答道:“楚*溃败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也就是说,现在是胜利在望了,所以那些诸侯都开始盯着锅里的肉流口水了,他们都比较关心自己的利益。韩信被封于齐王,主要是要挟自请,并非大王的本意,韩信心中不踏实。彭越平定了魏国地区,原先因为魏王豹的存在只能当魏国相国,现在魏豹己经死了,彭越自然期待能够成为魏王,但大王迟迟未表态。所以,这两人便以观战的方式来试探您的反应。如果您由睢阳到谷城划归魏国,封彭越魏王,将陈邑以东直到大海,全部划归韩信,此二人必定会来。”

刘邦一听,心想,早说嘛,这根本不叫事,大不了,甩出去的大饼以后再收回来。于是,马上派使者去安利彭越和韩信了。

彭越和韩信一看老领导如此够意思,果然二话没说就率*参战了。

韩信命令曹参镇守齐国,自己亲率大*南下,接连攻占薛县、沛县、留县,一举攻克楚国首都彭城,防守彭城的项它兵败被俘。然后乘胜西进,一路攻克萧县、相县等地,势如破竹,很快就与刘邦*在陈邑附近会师。

彭越南下更是毫无阻力,很快也进入了陈邑地区。

三路大*汇合,汉*声势大涨,马上由防御转入进攻,首先击败钟离昧,攻克固陵。接着包围陈县,守将利几投降。

项羽一看汉*来势汹汹,不可硬挡其锋芒,于是放弃了在陈邑地区作战的计划,率*沿颍水南下,计划退到淮河以南,在楚国的南部地区重整旗鼓。

然而,祸不单行,此时的淮南地区也不安宁,汉将刘贾领*渡过淮河包围了寿春,九江郡人心惶惶,然后在原九江王英布软硬兼施的号召下,九江郡全部投降,整个楚国南部已经全部沦陷。

前有追兵、后无退路的项羽只能引*东去,来到了垓下(今安徽灵璧南),止*设防,做最后的决战准备。

垓下之战的过程

多次实现绝地反击的项羽再次陷入了绝境,尽管他此时手中的筹码是历次绝境之中最多的一次——十万楚*精锐,但熟悉战争的朋友都知道,项羽大势已去。十万疲惫之师,粮草供给已断,且处于四面合围的不利态势,留给项羽的生存空间已经不多了。

但霸王永远是霸王,只能站着死,不会跪着生,项羽在一马平川的垓下平原摆好阵势,准备和刘邦集团进行一场堂堂正正的野战。

很多人都会觉得这仗根本没法打,换作是其他人,别的不说,*心早就大乱了,但是项羽之所以是战神,在于他是楚*永不动摇的**,所有楚*将士坚信,只要项王在,楚*就是不可战胜的神话。

为啥会这样?这就是一个能力超群的领导为一个团队注入的来源于灵*的自信。有了这种藐视一切困难的自信,楚*心中从来没有真正战胜不了的对手。

项羽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罕见的*神,凭借鲜有败绩的傲人表现,让楚*上下随时随地洋溢着“任尔东南西北风,吾自岿然不惧”的无上气质。

然而这一次,战神项羽的气数已尽,上天给他安排了一个同属历史前五的对手,霸王对决兵仙,针尖对麦芒,这场轰轰烈烈的实力碰撞,注定了霸王即将落幕。

此时合围项羽的联*多达三十万,胜利在望的刘邦强压自己内心的喜悦,相当理智和冷静地将这次决战的指挥权交给了韩信,因为他知道自己在*事上永远不可能是项羽的对手。

这里必须要表扬一下刘邦同志,这个老流氓一生到处玩套路、装叉,但是他永远保留着难能可贵的自知之明,绝不逆势而为,敢于放权,让正确的人去做正确的事。

无敌是一种寂寞,楚汉时期两个最高级别的*事家终于要正面对决了,这让韩信和项羽彼此都心潮澎湃。是高手,其实都渴望华山论剑的。

项羽已经摆下了擂台,战场便是眼前的大平原,平原野战也是项羽所擅长的。韩信严阵以待,虽然韩信打仗历来比较注重巧劲,但这次他手握绝对优势,对阵西楚霸王也丝毫不怵。

问题来了!各方面都占优势的汉*难道真的就胜券在握吗?不一定!一盘棋下得怎么样,关键还是在于棋手。别的不说,大家回想一下彭城之战就知道了,所以,决定垓下之围的胜负手其实就是兵仙韩信。

兵仙韩信经过周密地侦查、慎重地思虑以后,认为任何技巧在霸王项羽面前都是徒劳,唯有正面硬刚才是唯一出路,于是双方选定时日,在垓下平野上摆开阵势决战。

韩信知道项羽的冲击力有多么可怕,要想真正战胜项羽,必须先要承受住项羽那可怕的冲击力,否则,人再多也没用,只会让自己部队在项羽的冲击下*心大乱,自相践踏。所以,韩信作出了层层阻击的布置。

韩信将三十万大*分成了六个*阵,排出了前、中、后的三重纵深,用于层层消耗项羽的攻势。

这三重纵深的具体布置为:韩信率前*正面硬抗项羽的冲锋;刘邦坐镇中*、韩信部将孔熙率领左*、陈贺(刘邦芒砀山老兄弟)死守右翼,形成第二道防线;最后,由周勃护左后翼、柴武护右后翼。

一切准备就绪,只等双方开火。但这场震古烁今的战争在史书上却是一笔带过,只留下寥寥数字。

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阴(韩信)先合,不利,却。孔将*、费将*(费候陈贺)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简单翻译一下,大体意思是:项羽十万大*开始冲锋,韩信不敌,败退。孔熙、陈贺赶紧补位。然后韩信重整旗鼓,从外围包抄,最终把项羽击败了。

为何史书中对大汉立国的最关键一战惜字如金?窃以为,主要是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刘邦赢得实在不光彩;二是写得太详细,刘邦的光芒就被韩信完全掩盖了。历史,重在细节和逻辑,大家看的时候,多想想为什么就对了。

这里顺便解释一下,垓下之战汉*的胜利就真的证明韩信比项羽厉害吗?其实也不见得!两人均是在自己擅长的路线上做到了极致,很难说谁优谁劣,高手之争,胜负就在一瞬间,小李飞刀斩杀上官金鹏,并不能证明李寻欢的武功高于上官金鹏,就是这个道理。

苦战之后,项羽依然是无可阻挡的,他突出重围,退守垓下城,与汉*僵持着。

一生未败的项羽和楚*战士此时陷入了沉重的思考,为什么此前战无不胜,这次却苦战无功?这种自我怀疑和动摇其实是致命的,因为心理崩溃往往是自乱阵脚的第一步。胜利,或者不断地胜利,往往会让人接受不了任何失败。

僵持,对于缺医少药、粮食弹绝、损兵折将的楚*来说,其实是相当不利的,因为气势上已经被对方碾压了。

这个时候,汉*又开始放大招了,他们纷纷唱起了楚歌——四面楚歌,用歌声瓦解楚*最后的斗志。此起彼伏的楚歌让楚*上下感觉楚国已经被全部占领,否则哪里来的这么多楚人。

深感自己已经成为孤家寡人的项羽拔剑长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种英雄末路的无奈和不甘,也只有真正的知己能够理解。一直与项羽生死相随的虞姬凄然起舞,应和道:“汉*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唱罢,美人自刎。

何其悲壮?何其可敬?像虞姬这样的美人,她完全可以不死,甚至还能有一个很好的生活,但她无怨无悔地选择了死,给自己的男人最壮烈的体面!

了无牵挂的项羽在虞姬自刎的当晚半夜率八百近卫骑兵突出垓下城,一路向南。

一心想要搞死项羽的刘邦自然不愿错失良机,严令灌婴率五千铁骑急追,务必击杀项羽。

可怜曾经纵横天下的西楚霸王如今成了落荒而逃的败将,一路奔袭,等到渡过淮水时,身边的八百骑兵只剩不到百人了。

为什么项羽自杀前会发出感慨“天要亡我,非战之罪”?因为项羽确实运气不好,当他逃到阴陵县(安徽定远西北)时,因迷失方向,便找到一个农夫问路,结果这个农夫指了一条错误的道路,把项羽带进了沼泽死路,等项羽走出沼泽后,灌婴已经追上来了。

又是一番突击,项羽东逃进东城县(安徽定远东南)时,身边仅剩二十八骑。在一座无名小山上,项羽望着后面源源不断地追兵,深知自己气数已尽。

但霸王永远是霸王,项羽召集最后的28名勇士,发出了最后豪气干云的演说:“自起兵来,至今已经八年,大小七十余战,挡者破,击者服,未曾一败,霸有天下。眼下穷困至此,乃天要亡我,非战之罪!现决意死战,愿与诸君痛快地做这最后一战,一战破围、二战斩将、三战夺旗,愿与诸君连胜三战,让大家知道,不是我项羽不行,而是老天要灭我!”

听罢,28名勇士望着自己心中的偶像,目光之中充满坚定与勇敢!

项羽将二十八骑为四队,每队七骑,各向一方布阵,静候汉*的到来。

汉*合围之后,项羽手指山坡下旌旗晃动的汉*,从容言道:“我领一队先行,首先为诸君斩将。”然后远指东方吩咐道:“看!那里有三块高地,你等三队由另外三个方向杀入敌阵,突围后分别抵达三处高地,等候我的到来。”言罢,率先冲阵!

虽然只剩二十八骑,但是项羽永远是无可阻挡的,他战神下凡,所到之处人仰马翻,果然如他战前所言,斩杀汉*大将一员。然后,四队楚*骑士顺利抵达项羽指定的三处高地。“百万*中取上将首级”,这种赞美顶级战将的话语,其实只在项羽等少数人身上实现过,张飞等人不过是被人戴了高帽子而已。

慌乱之后,汉*在灌婴的指挥下,将五千骑兵分为三队,重新包围三处高地。

项羽一见如此,再率领两队骑兵,冲下第一座高地,突入汉*骑阵,再次击破突围,杀数十人,直奔第二块高地而去。然后带上第二块高地的第三队骑兵再次飞驰而下,再度杀入汉*骑阵,并杀骑*都尉一员,突入第三块高地。四队汇合,清点人数,仅仅损失了两名骑将而已。

相信大家都看得热血澎湃了,项羽和他的勇士们也是如此。项羽大笑道:“兄弟们,今日这仗打得可痛快?”仅剩的26名骑将同时下马,跪拜道:“如大王所言!”

言罢,项羽等27人再次上马,再次突围,向东南而去。可怜灌婴是汉*第一骑将,率五千大*却对仅仅二十余骑的项羽束手无策,这就是项羽无与伦比的能力和魅力!

不久,项羽来到了他的命运归宿地——乌江。原本,项羽是有机会逃走的,因为乌江亭长已经备船等候多时了,他劝说项羽回到江东再卷土重来。但高傲一生的项羽想起当年八千江东子弟跟随自己转战天下,如今无一生还,自己也无颜苟活了。

项羽释然且从容地对乌江亭长说:“我知你是厚道长者,我这匹乌骓马,五岁正当年,我骑此马,天下无敌,一日千里,不忍它死于阵中,赠与给你。(乌骓马后投江殉主)”

言罢,项羽命令部下将战马放生,背靠乌江列阵,以必死之心静候最终一战。

汉*追至乌江,又是一番厮杀,项羽身边勇士一个个倒下,但项羽依然无人能敌,杀几百人而岿然不倒,引得汉*面面相觑。

最后,项羽对着一名汉*将领喊道:“来者可是吕马童?我这颗头,汉王悬赏千金,封邑万户,成全给你吧!(吕马童是也项羽的老部下了)”说罢,拔剑自刎。

一代霸王,无可战胜,但最终却选择自己终结了自己的性命,年仅三十一岁。

一点说明与感慨

项羽一死,楚汉相争的历史大剧也就落下了帷幕。

但是,需要补充说明的有以下几点:

1、任何历史画面都是人性的合集。项羽死后,汉*将士蜂拥抢夺项羽遗体,数十人自相残杀,项羽遗体被五人分割抢走,这五人均得金封侯,这五人多是项羽的老部下。人性在利益面前何其丑陋、何其脆弱,可见一斑。

2、所谓的恩怨、爱恨有时候仅仅是历史的表象。项羽死后,刘邦选定了谷城(山东平阴西南)作为他的葬所,以鲁公(楚怀王封项羽之号)的规格、礼仪安葬,并亲自为其治丧、哭泣、哀悼。对于项氏一族,刘邦也一律厚待,封项伯为射阳侯、项它为平皋侯、项襄为陶侯,并赐项氏一族为皇姓,纳入皇族。何以如此?真的是因为项伯多次帮助过刘邦吗?其实更多是刘邦发自内心地尊重和崇拜项羽,虽然他与项羽一生为敌、你死我活,但是抛开利益之争,他打心底敬佩着项羽,这就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

3、历史永远是讲究对称之美、因果循环的。刘邦如此,他一生擅长于借力打力,但最终急于摆脱各种背后势力的制约,险些让刘氏江山改姓;韩信亦如此,他一生精打细算,却最终被别人算计;项羽更是如此,他以霸王之力摧毁一切,最终也摧毁了自己;汉室江山还是如此,刘邦趁项羽不备,偷袭夺得了江山,他的后代刘禅也是被谯周的《仇国论》忽悠得放弃抵抗而失去了皇位……举头三尺有神明,试问苍天饶过谁?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对历史保持敬畏感的根本原因。

末了,篇幅已长,字数已多,再加上心情复杂,不愿多说,就匆匆收个尾吧。

楚汉相争的历史为何如此精彩?失败的项羽为何能位列《史记》中的本纪?刘邦的成功密码真的是靠不要脸吗?惊才艳艳的“汉初三杰”为什么愿意心甘情愿供刘邦驱使?所向无敌的韩信真的无人能制吗?李左车、蒯通等能人异士为什么要选择退隐江湖?

太多太多的问题,但这些问题才是我们真正读懂楚汉相争的根本。从本质上来讲,楚汉相争并不是刘邦和项羽的个人对决,而是士族和贵族两个阶级的博弈,士族的崛起是大势所趋。

从这一点来说,项羽才是那个时代真正的卫道者!而刘邦只是一个胜利者!

当然,历史是动态的。留给刘邦和他建立的大汉王朝,依然有无数的问题亟需他和他的继任者去解决,详情请看《大汉风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