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广陵散背后故事两个聂政复仇,一个兄妹 [复制链接]

1#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临终对自己实施毁容的人。同时,因为姐姐聂嫈的加盟,他和姐姐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对留名千古的姐弟。

一、见诸《史记》的版本

千百年来,一个出生在战国时代韩国济源的屠夫——聂*,却成为了当地口口相传的不朽人物。所以,千万不要小看了屠夫一类的操刀者,中国历史上不乏以屠夫起家的英雄豪杰,有句古话叫“仗义每多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从中,不难看出端倪。

聂*出生时间无考,死于公元前年,他的准确出生地应是织邑深井里(即今天河南济源市南6公里的织城镇),为春秋战国时期五大刺客之一,曹沫、专诸、豫让、聂*、荆轲,他们刺相、刺君、刺始皇帝,各有惊天动地之举。

1、为何选择聂*?

《战国策》的记载比《史记》更为详细,金钩铁划,其细节的力量,不但成为了这些千古人物的防腐剂,而且也使侠士的事迹,得到了进一步的弘扬。布衣聂*之所以不朽,不是仅仅依靠刺杀那一瞬间的惊天之举。

聂*第一次杀人是在魏国城,他杀的是谁,司马迁没有详述,至今织城人都认为,他杀的是一个地方官。为了避祸,聂*带着一家人跑到齐国避祸。聂*继续以杀狗为业。

当时,韩傀作韩国的国相,严遂(字仲子)也受到韩哀侯的器重,两人相互嫉恨。严遂敢于抒发意见,曾直言不讳地指责韩傀。韩傀嫉恨,曾在朝议时怒斥严遂,严遂气得拔剑直指韩傀,幸而有人阻止才得以排解。此后,严遂担心韩傀报复,就逃出韩国,游历国外,四处寻找可以向韩傀报仇的人。

严遂来到齐国,有人对他说:“织地深井里的聂*,是勇敢的侠士,躲避仇人才混迹在屠户中间。”严遂就和聂*交往,以各种厚礼相待。

聂*是明白人,问道:“您想让我干什么?”严遂说:“我为您效劳的时间还不长,交情太薄,怎敢对您有所求?”

严遂备办了酒席向聂*母亲敬酒,又拿出百缢*金,为聂*母亲祝寿。聂*大为震惊,越发奇怪他何以厚礼相待,就坚决辞谢严遂的赠金,但严遂坚决要送。

聂*就推辞说:“我家有老母,生活贫寒,只得离乡背井,做个屠夫,现在我能早晚买些甜美香软的食物来奉养母亲,母亲的供养已经齐备,就不敢再接受您的赏赐,”

严遂避开随从,只好直言相告:“我有仇,曾游访过很多地方。在齐国,听说您重义气,特意送上百金,只是想作为老夫人粗茶淡饭的费用罢了,同时也希望您高兴,哪里敢有什么请求?”

听完一番自相矛盾的话,聂*明白了重礼之后的隐义,他很清楚自己讲出这番话每一个字的含义:

“我降低志向辱没身份,隐于市井,是为了奉养老母。只要老母活着,我的生命就不敢轻易托付给别人。”

严遂坚持让聂*收下赠金,聂*始终不肯接受。《史记》说最后严仲子尽到了宾主相见的礼节才离开,推测起来还是留下了别的礼品,告辞离去。

2、聂*的出山

一晃几年就过去了。公元前年,聂*的母亲*归道山,聂*守孝期满,在脱去丧服之际,他终于说出了几年来闷在心底的话:

“我不过是市井平民,杀狗的屠夫,严遂却是诸侯的卿相。他不远千里屈驾来与我结交,我对他太薄情,没有做出可以和他待我相称的事情,而他却拿百金为我母亲祝寿,我虽没有接受,但,他实在是太看得起我了。贤德的人因为心中的激愤而来亲近穷乡僻壤的人,我怎么能够默然呢?以前他邀我,因母亲还健在,就拒绝了。如今母亲享尽天年,我要去为赏识我的人效力!"

这番文绉的话,怎么也不像一个屠夫的口吻,倒更像是司马迁自己的。

聂*往西来到濮阳,见到了严遂就开门见山:“以前没有答应您,因为母亲还在,如今老母谢世了。请问您想报什么仇?”

严遂将情况和盘托出:我的仇人是韩国国相韩傀(字侠累),他是韩哀侯的叔父,家族大,守卫严密,我曾派人刺杀,始终没能成功。如今兄弟没有丢下我,让我为你多准备些车马和壮士,助你一臂之力。

聂*说:“韩国和卫国相隔不远,如今去刺杀相国,他又是韩侯至亲,这种情况下势必人多嘴杂。人多一定会出差错,出了差错就会泄密,泄露机密就会使韩国上下与你为敌,那岂不太危险?”

聂*谢绝了好意,他一人上路了。

真是因缘际会,正赶上韩国在东孟举行盛会,韩侯和相国都出席了,守卫众多。聂*大鹰一般直冲而上,他亮出了长剑,直刺韩傀。

韩傀带伤逃命,一下子抱住了韩哀侯,用他来掩护自己。聂*上前,鹰起兔落,再刺韩傀,锋刃所及,韩傀连同哀侯都被击中,卫兵一阵大乱。

哀侯手下的大臣许异奋起保卫哀候,他用脚故意踩住已经受伤倒地的哀侯,让他装作已死样子,使聂*不再下手。许异的机智获得成功,哀侯终于躲过了灾难——他的伤没有致命,此后,他又做了十年的君主,许异被哀侯封为终身宰相——这是后话。

眼见局势一片混乱,聂*血勇大吼,力杀几十人,随后自己用剑划破脸皮,挖出眼珠,割腹挑肠……

《史记》中没有说明聂*毁容的目的,后文以聂*姐姐之口,说聂*是为了保全姐姐聂婪的安全。综合《战国策》等资料,聂*自残并没有考虑姐姐,而是为了保证严仲子不受牵连。

3、与聂*齐名的聂嫈

韩国把聂*的尸体悬挂在街市,以千金购刺客姓名,但无人知道他的来历。聂*的姐姐听到传闻,她有了不祥预感:“我弟弟非常贤能,我不能吝惜性命而埋没弟弟的名声,这也不是弟弟的本意。”

她去韩国见着了尸体,行人告诉她:“这个人杀害了国相,君王悬赏千金询查他的姓名,夫人没听说吗?怎么敢来认尸啊?”

聂嫈回答他们说:“我听说了。聂*承受羞辱不惜混在屠户中间,是因为老母健在,我尚未出嫁。老母享尽天年逝去了,我已嫁人,严仲子从穷困的处境中把我弟弟挑选出来予以结交,恩情深厚,我弟弟还能怎么办!勇士本来应该替知己牺牲,因为我还活在世上,聂*重重地毁坏面容和躯体,以免牵连别人,如果吝惜我的生命而不彰显他的名,我怎忍心!”

她抱住尸体痛哭:“这是我的弟弟,织邑深井里的聂*!”

这番话,像一把盐投入到火中,整个街市上的人都惊诧不已。因心神激荡,她竟死在弟弟的尸体旁。

烈士的事迹影响持久而深入。

东汉王充在《论衡》就来了一番冬烘考据,指出——“传书言:聂*为严翁仲刺杀韩王,此虚也。夫聂*之时,韩哀侯也。哀侯之三年,聂*刺韩相侠累。十二年,哀侯率,与聂*杀侠累相去十七年。而言聂*刺杀韩王,短书小传,竟不可信也。”

其意思是:传书上说的聂*为严翁仲刺杀韩王,这不是事实。其实聂*生活的年代,是韩哀侯的时代,韩哀侯三年,聂*刺杀韩相侠累。十二年,韩哀侯死,跟聂*刺杀侠累相隔十年,却说聂*刺韩哀侯,那些价值不大的短书小传,毕竟没有根据,不能轻易相信。

这固然体现了宫廷知识分子王充的认真。但所谓历史真实性,并不是依靠一个失误就能否定的。事件一当启动,它就不会自动停止运行。你能说事件运行的轨迹,全部是缘自虚构吗?

二、聂*故事的“弦乐版”

我们不妨再看一个聂*故事的“弦乐版",这个故事,开头部分完全蹈袭了干将、莫邪的传说,出自蔡的《琴操》。

1、苦学琴技的聂*

聂母眼看孩子已长大成人,有一天,终于把丈夫死的经过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他。聂*性情刚烈,一听如此,怎能按捺得住心头的怒火,提起刀,就要去找韩王算账。聂母急忙拉住他的衣襟,乞求地说道:“孩子,你知道为父报仇,说明我17年来的辛苦没有白费。可是,你这样去报仇,不是等于自投罗网,自己去送死吗?”

过了一阵,聂母又对儿子说:“听说泰山大观峰上有个桃花洞,洞里住着一位隐者,精于音律,古琴弹得最好,我看你还是先去找他,学会这套能靠近韩王的本领,那时再下手也不迟,现在可千万不能贸然行事啊!”聂*望着历尽沧桑的母亲,深深地点了点头。

不久,聂*来到天下闻名的泰山,只见林峦秀异,山水清奇,大观峰上摩苍穹,雄伟壮观;桃花洞就坐落在大观峰的西边,洞边是一眼望不到底的山润,俯身倾听,还能听到汩汩流淌的水声;周围山石峥嵘,山花烂漫,好一派秀丽风光,令人陶醉。

聂*走近洞口,只见洞口写着这样的诗句:

苍松翠竹玉洞新,桃花红胜武林春。仙舟直泛蓬壶里,何日聂郎来问津?

原来,洞里的隐者叫琴高,年近九十,却耳不聋,眼不花,仍旧鹤发童颜,丰神飘逸。

他是鼓琴的名手,而且能未卜先知,桃花洞前的诗句,正是琴高预知聂*前来学琴而写的。聂*拜见之后,说明来意。

琴高忙笑道:“我的琴不是一年半载可以学成的,必须七年苦练才能成功。如果你急于报仇,还是另请高明吧!聂*听后,七年就七年,并未皱眉,因为他知道,这七年中,不仅要跟琴高学好琴技,而且还要磨炼好自己的心志,便一口答应了。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聂*在琴高的精心指导下,勤学苦练,琴技日渐娴熟。他的琴声,既像昆山碎玉那样清脆,又像凤凰的叫声那样嘹亮;既像荷上的露珠那样圆润,又像天上的云雀那样轻快。他弹奏快乐的曲子,蛟龙听后会在水中翩翩起舞;他弹奏悲哀的乐章,天上的素女也会为之流泪。

2、携琴复仇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历七年苦练,聂*终于成功。在他离开琴高时,师父还送他一台六尺、十三弦的桐木凤凰琴。

这个时候的韩王已老态龙钟。一天,他吃得酒足饭饱,侍卫说,有一位琴师求见。不一会,门卫领着聂*来到韩王面前,韩王一见琴师个头高大,目光冷峻,不像乐师,他心里不免嘀咕起来,便命令武士们搜身。结果,除琴之外,没发现任何东西,他放心了。

聂*从容弹起《白鹤之操》,只见他正襟危坐,随着兵刃相击一般的音符飞起,犹如刀身从砺石上擦刮,突然一群白鹤从天而降,伴着旋律在宫殿上空盘旋。因为白鹤是吉祥的征兆,韩王见后十分高兴,但是他忽略了美丽事物下,那奔走不息的杀伐之声。

一曲终了,韩王兴致倍增,又请聂*弹清征之曲。聂*回答:“清征之曲不如清角之曲,但清角之曲你昕后会害怕的。”聂*又重新操起琴来,第一遍,只见天空乌云升腾;第二遍,狂风四起,暴雨骤至,宫殿上的瓦片被大风刮得漫天飞舞。

聂*见时机已到,从琴身中抽出一把匕首,韩王的随从已赶到聂*身后,聂*突然跃起,提起韩王,把匕首插进了他的胸膛。聂*被武士团团围住,他见逃不出去,击杀武士数十人,便大笑一声,自刎而死,聂*倒地,手中的匕首直飞上天,随后天上出现了一道绚丽的彩虹。据说,那是聂*的灵*所化。

“聂*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的记载,成为了那匕首长留历史天空的证据。它被烈风吹响,发出呜呜怪叫。

这是史籍里首次以“白虹贯日”指称弑君。

古人认为日为君王之象,虹为臣象,白虹贯日可以认为是臣下弑主的象征。其次,作为文化符号的虹,本身就是暴力或权利的象征。聂*置卫士于不顾,直杀韩傀,居然一刀刺中两人,与其说是白虹贯日,不如说是聂*的血气贯通了霓虹,使之透白,白如蛇蜕。

3、名曲《广陵散》背后的故事

名曲《广陵散》就是聂*刺韩王的遗响。东汉蔡邕的《琴操》谈到该曲的历史来源,刺韩王报父仇之情节更为贴合曲意。

对于此曲的源头,近代琴史学家杨时百在《琴学丛书》的《琴镜》中认为应源于河间杂曲《聂*刺韩王曲》。

《广陵散》乐谱全曲共有四十五个乐段,分别指:小序、大序、正声、乱声、后序等六个部分。谱中并有“刺韩”、““冲冠”、“发怒"、““投剑”等分段小标题。

正声是乐曲的主体部分,着重表现了聂*从怨恨到愤慨的感情发展过程,刻画他不畏强暴、宁死不屈的复仇意志。

全曲始终贯穿着两个主题音调的交织、起伏和发展、变化,小序和大序气运平和,可为正声和乱声之主调雏形。随着急促的低音扑进,进而发展成咄咄逼人,令人惊心动魄的场景,形成全曲的高潮,即“纷披灿烂,戈矛纵横”的战斗气氛。

再后则壮阔豪迈、沉郁慷慨。乱声和后序比较短小,一种大仇已报,痛快淋漓的狂喜。评论家认为,正声以前主要是表现对聂*不幸命运的同情,正声之后则为对聂*壮烈事迹之歌颂与赞扬。

此曲中,正声主调多在乐段开始处,突出了它的主导作用。乱声主调则多用于乐段的结束,它使各种变化了的曲调归结到一个共同的音调之中,具有标志段落,统一全曲的作用。

《广陵散》的旋律激昂、慷慨,它是中国现存古琴曲中,唯一具有戈矛杀伐战斗气氛的琴曲,直接表达了被压迫者反抗暴君的铁血精神,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及艺术性。

或许嵇康也正是看到了《广陵散》的这种反抗精神与战斗意志,才如此酷爱《广陵散》并对之产生如此深厚的感情。

《晋书·嵇康传》说: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

据说,《广陵散》真正震撼人心的高潮部分是在乱声,听者无不对聂*的壮志豪情,悲惨命运伤心落泪。其弦声足以杀人!

一这就是关于聂*的诗化故事演绎。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