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治小儿积食中医有好招儿 [复制链接]

1#

小儿由于生理特点为脾常不足,脾胃运化功能不足,容易导致食物停滞胃肠,发生消化不良,即出现积食,厌食等症状,若得不到及时治疗,食积日久,甚至发展成为疳积,即蛋白质营养不良症,导致贫血、佝偻病、矮小症等,严重影响宝宝身心健康,家长应当注意。

小儿积食是因小儿所引起喂养不当,内伤乳食,停积胃肠,脾运失司的一种小儿常见的脾胃病证。临床上又称积滞,与西医学消化不良相近。

发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夏秋季节,暑湿易于困遏脾气,发病率较高。小儿各年龄组皆可发病,但以婴幼儿多见。(常在感冒、泄泻、疳证中合并出现)有了以上的病症。

临床特征(主要表现为不思饮食。早期可出现部分症状,如小儿口臭、夜卧不安、睡觉时部分小儿常为俯卧位、腹部疼痛、大便较干燥,呈羊屎蛋状,部分小儿出现便溏,味道十分腥臭)。

中医辨证论治

1.乳食内积食欲不振,烦躁多啼,夜卧不安,呕吐乳块或酸馊食物,大便酸臭或溏薄,苔白厚或*厚腻,脉弦滑。

方药:消乳丸或保和丸加减。

2.脾胃虚弱面色萎*,困倦无力,纳呆厌食,夜卧不安,腹满喜按,呕吐酸馊乳食,大便溏薄酸臭,或夹有乳食残渣,苔白厚腻,脉细弱。

方药:健脾丸加减。

内治原则——乳食内积之实证以消食导滞为主。脾虚夹积之虚中夹实证以健脾消食,消补兼施为法,积重而脾虚轻者,宜消中兼补法;积轻而脾虚甚者,则用补中兼消法,扶正为主,消积为辅。

中医特色治疗——小儿推拿

一、揉板门——操作时,操作者左手握住小儿的手指,用右手拇指蘸滑石粉或护手霜,按揉板门穴。-次

二、补脾——脾位于拇指螺纹面向右旋推为补,补脾能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运化功能好了,中焦的积滞就会少。

三、清大肠——在食指的侧面,从指跟向指尖方向推为清,给积滞一去路,邪去正自安。

四、掐揉四缝——我们知道小儿积食有扎四缝的方法,效果很好,但是很多小儿比较怕针,所以用掐法(以指代针),但掐后一定要加上揉法。掐12次左右。

五、运八卦——顺运从乾卦开始,有理气的作用,气顺而积易化。48次。

六、摩腹——顺时针摩消食,五分钟。

七、中脘——按揉,—次

八、天枢——按揉,揉次。

九、足三里——胃经下合穴,调理脾胃中焦不可缺少的穴位。—次。

十、捏脊——因为脏腑的背俞穴都在背部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所以捏脊不光是消食也能调理全身疾病。

中医特色治疗——中药敷贴

选用健脾理气,助运消积等药物组方,具体敷贴穴位和注意事项至我院门诊,辨证敷贴。

中医特色治疗——中药健脾消积肚兜

肚兜常用芳香理气,健脾益气,助运消食,安神定志的中药,长期佩戴肚兜,置于腹部和神阙穴等穴位上,能健脾益气,调理气血,扶正固本。脾胃健则气血旺盛,正气足则邪不可干。

医院自制肚兜,科学配伍,因人而异,临床疗效肯定。

长按上图,识别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