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轼最豪放的一首爱国诗词,他要直接上阵杀 [复制链接]

1#

苏轼在我们的印象当中是一个文人。既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哀婉,又能写出“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的洒脱。但却绝对不会觉得他是一个有武艺,能够上阵杀敌的将领。

可是,我们对苏轼的理解都片面了。通过下面这首词,你会了解一个不一样的苏轼。

密州出猎

“江城子”是词牌名。与“十年生死两茫茫”同样的一个词牌。但这首《密州出猎》却是豪情万丈。此中不仅有对自己心情的描写,还有对朝廷的期盼以及对祖国的热爱。

亲射虎

意气风发的苏轼

写这首词的时候苏轼38岁。但古人都很喜欢叫自己“老夫”,似乎这样听起来更有生活阅历。苏轼也是这样。

当时的苏轼在密州做太守。他的被贬生涯还没有拉开序幕。这个时候的苏轼是怎么样的?他说自己虽然年纪一大把了,也要像年轻人一样张狂一次。

他带着千余名骑兵,牵着打猎用的*狗,带着猎鹰,穿着出猎服,浩浩荡荡的出发了。

密州出猎

他身后还有满城的百姓相送。他意气风发地说:看我像孙权一样,射一只老虎回来给你们。开怀畅饮,更觉得胸怀开阔,就算是两鬓有些斑白,又怎么样呢?

其实我最想做的事,是上战场杀敌。不知道朝廷什么时候能够重用我,那时候,我就会把弓拉得像满月一样,把侵略者赶出中原。

射天狼

苏轼这首词突出了一个“狂”字

而这个狂在于:

1、虽然年近四十,已近不惑,但却要和年轻人一样张狂一次;

2、追随者甚众,而且全城相送,不由得心生骄傲;

3、发下宏远,要在众人面前,亲自射杀猛虎,显示自己的豪迈气概。

密州出猎

苏轼是被贬在密州吗?

苏轼在密州担任的是太守,也是那里最大的行*长官。苏轼去密州可不是被贬的。他之前是在杭州任通判。期满之后,他自己主动要求去密州。相比于杭州的山清水秀,密州可以说是一个贫困的山区。苏轼为什么会选择去环境艰苦的密州?因为他想做大事情。他希望真正为百姓排忧解难。

苏轼

苏轼出猎何以全城相送?

苏轼在密州期间,是真的为百姓做了很多事。

功绩1:抚育弃婴,禁止溺杀。当时的密州因为非常穷困,孩子生下来之后,自己养不活,要么就淹死,要么就随便扔在街上。苏轼知道了之后,首先出台了*令,严禁“溺杀”婴儿,而且叫州府内的官员去捡拾弃婴,并且把他们安排到各家抚养,由*府补贴育儿经费。

苏轼

功绩2:治理蝗灾。当时的密州因为干旱和蝗灾,百姓生活非常艰苦。苏轼到任之后,及时上报了朝廷,并请求朝廷减免百姓的秋税。不仅如此,苏轼还带领百姓,下到田间地头,灭蝗除卵,治理蝗虫的灾害效果显著。

功绩3:治理盗贼。密州虽然穷,但是盗匪非常猖狂。苏轼曾有诗“磨刀入谷追穷寇”就是这件事。苏轼先麻痹盗贼,故意将百姓的状纸扔在地上,而后出其不意,将之绳之以法。

苏轼

这首词里描写的倾城相送,可见百姓对于这个密州太守的爱戴。这也是苏轼在密州所作出的功绩的一种肯定。

苏轼这首词其实也在抒发自己的志向

“鬓微霜,又何妨!”这句是说给自己听的。不要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就没有了追求。而苏轼的追求不仅是希望得到朝廷的重用,更重要的是,他想要畅快淋漓地驰骋疆场,上阵杀敌。

密州出猎

古代文人把忠君报国当作自己的最高理想

古往今来,很多文人都希望能有一天报效祖国,

魏晋曹植在《白马篇》当中表达:“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我愿意为了解决国家危难而捐躯,就算是死了,也像回老家一样的坦然

唐朝李贺有诗《雁门太守行》当中就表达过这样的思想感情:报君*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意思是:为了报答君王的知遇之恩,我提上宝剑,万死不辞。

忠君为国

李白《经乱离后天恩流夜郎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中说:“中夜四五叹,常为大国忧。”每天半夜我都会醒来好几次,为国家而感到忧虑。

宋朝文天祥《过零丁洋》当中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意思是人难免一死,但我希望我虽然身死,但我的忠心会被记载于史册之上。

爱国情怀

今天我们说到的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是苏轼豪放派的代表作之一。直抒胸臆,酣畅淋漓。与以往所写的其他词恐怕有些不同。但这样的苏轼你喜欢吗?

欢迎留言。谢谢观赏。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