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全称营养性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由于儿童体内维生素D不足,使钙、磷代谢紊乱,产生一种以骨骼病变为特征的全身慢性营养性疾病。婴幼儿,特别是小婴儿是高危人群,北方佝偻病患病率高于南方,随社会经济文化水平提高,本病发病率逐年降低,病情也较为轻度。
生长发育期常见营养缺乏症
佝偻病
1什么是维生素D
维生素D是一组具有生物活性的脂溶性类固醇,包括维生素D2(麦角骨化醇)和维生素D3(胆骨化醇),前者存在于植物中,后者由人体或动物皮脂中的T-脱氢胆固醇在紫外线的光化学作用转化而成。
维生素D2和D3在人体内都没有生物活性,必须在体内经二次羟化后才能发挥生物效应。活化的维生素D3是维持钙、磷代谢平衡的主要激素之一,参予多种细胞的增殖、分化和免疫功能的调控过程。在正常情况下维生素D的合成分泌是根据机体需要按血中D3浓度自行调节。
2维生素D的来源
①胎儿可通过胎盘从母体获得维生素D;
②天然食物含维生素D很少,母乳含维生素D少,谷物蔬菜,水果不含维生素D,肉和白鱼含量很少,但配方的奶粉和米粉摄入足够量,婴幼儿可以这些强化维生素D的食物中获得充足的维生素D;
③皮肤光照合成,是人类维生素D的主要来源。人类皮肤中的7-脱胫胆骨化醇(7-DHC),是维生素D生物合理的前体,经曝光中紫外线照射(-nm波长),变为胆骨化醇,即内源性维生素D3,皮肤产生维生素D3的量与日照时间,波长暴露皮肤的面积有关。
长期随访研究证明,这些儿童存在认知能力受损,表现为学习、阅读和书写困难,以及注意力集中时间缩短和反应迟钝,行为异常表现包括烦躁、多动、容易分心、不善处理人际关系,情绪不稳定等。
3佝偻病与哪些因素有关
①母亲妊娠期,特别是妊娠后期维生素D营养不足,如母亲严重营养不良,肝肾疾病,慢性腹泻,以及早产,双胎均可使婴儿体内储存不足。
②日照不足,因紫外线不能通过玻璃窗,婴幼儿被长期过多留在室内活动,使内源性维生素D生长不足。大城市高大建筑可阻挡曝光照射,大气污染如烟雾、尘埃可吸收部分紫外线,气候影响,如冬季日照短,紫外线较弱亦影响内源性维生素D的生成。
③早产及双婴儿生后发育快,需要维生素D,而体内储存不足。婴儿早期生长速度快,易发生本病。
④食物中补充维生素D不足,天然食物中含维生素D少,即使母乳喂养,婴儿若户外活动少亦易患佝偻病。
⑤胃肠道或肝胆疾病,影响维生素D吸收,长期服用抗惊厥药物,可使体内维生素D不足。
4佝偻病临床表现
①3-18个月婴幼儿骨骼处于生长期最为常见。
②6个月患儿容易出现骨痛和抽搐,血液水平低,牙齿萌出延迟,骨骼不能正常钙化,变软易弯曲;
③婴儿易怒、烦躁、夜惊、多汗,睡觉时常摇头、擦枕,出现“枕秃”,额骨、顶骨隆起形成“方颅”;
④囟门闭合晚,肋骨与肋软骨交界隆起形成“肋串珠”,胸骨前突形成“鸡胸”,肌张力下降,关节韧带出现,动作发育迟缓,独立行走较晚,下肢弯曲呈“O”形或“X”形腿。
⑤早期诊断的灵敏指标是血清25-(OH)D3水平降低。
本病是自限性疾病,若婴幼儿有足够时间户外活动可以自然痊愈,儿童每天补维生素D单位是治疗和预防关键;孕妇应多户外活动,食用富含钙、磷、维生素D等营养素食物,妊娠后期适当补充维生素D单位/日;更提倡母乳喂养,多食含钙丰富食品。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