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你不可或缺的优选书刊中国最美古诗词, [复制链接]

1#
北京去哪治疗白癜风好 http://baidianfeng.39.net/bdfcs/zhiliao/

今日推荐:《中国最美古诗词》作者:李妍。搜索书名开始观看吧~

-----精选段落-----

辑一每逢佳节倍思亲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1.  河南:唐朝时候的河南道,现在的河南省大部和山东、江苏、安徽三省的部分地区。

2.  关内:关内道,现在的陕西大部以及甘肃、宁夏、内蒙古部分地区。

3.  浮梁大兄:白居易的长兄白幼文,贞元十四年、十五年官任饶州浮梁的主簿。

4.  於潜七兄:白居易叔父的长子,官任於潜的县尉。

5.  乌江十五兄:白居易的从兄白逸,官任乌江的主簿。

6.  符离:现在的安徽宿州市东北。白居易的父亲在彭城当了很多年的官,家就安置在符离。

7.  下邽:县名,白氏的祖先在这个地方居住。

8.  干戈:古时候的两样兵器,在这里指的是战争。

9.  千里雁:一只大雁离开了群,比喻兄弟们距离千里。

10.  辞根:草木离了根,比喻兄弟们都离开了家乡。

11.  九秋蓬:秋天的蓬草,比喻游子远行在外乡。

12.  五处:指的是诗中提到的五个地方。

荒难的年代祖产已经没有了,兄弟们天南海北,四散流浪。

田地园子在战乱之后已经荒凉零落,亲人在外乡的路途上离散。一个人孤单的影子如同离群的大雁,离散漂泊就像断了根的秋天的蓬草。

一起望着月亮的时候都应该难过地流泪,今夜思亲念乡的心情身处五个地方的我们是相同的。

这是一首叙述亲人离乱的伤悲之作。公元年,宣武节度使董晋的属下在他死后叛乱,同年三月,彰义节度使吴少诚也叛乱了。战争在河南境内发生,也就是诗里说的“河南经乱”。南方漕运在那个时候从河南输送关内,因为河南战乱,所以导致关内闹饥荒。在这种战火纷飞,田地荒废,亲人失散的时候,白居易担忧国事又思忧亲人。也就在这一年的秋天,白居易为宣州刺史所贡,第二年的春天在长安中了进士,回家省亲写下这首诗。

本诗采用白描的手法,叙述诗人亲身经历过的战乱别离之苦。诗中的“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被人广为传诵。诗人用“雁”和“蓬”做比喻,分散的亲人如同离群单飞的孤雁;离开家乡漂泊外乡,就像是秋天的蓬草断了根,随风而去无影无踪。这种比喻充分体现了遭遇战争的人们孤独凄苦的境况。

诗人独自一人在夜里辗转反侧,看着天上的月亮,联想起天各一方的兄弟姐妹。若是这个时候他们都望向天上的月亮,也会跟自己一样因为思念家乡和亲人而落泪吧。这时诗人的脑海里有了五个不同地方的手足一起看着月亮哀愁思乡的画面。

全诗通俗易懂,但又寓意深远,质朴真诚,深沉地表达了战乱之后,感怀兄弟姐妹的情感。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示长安君

北宋·王安石

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

草草杯盘供笑语,昏昏灯火话平生。

自怜湖海三年隔,又作尘沙万里行。

欲问后期何日是,寄书应见雁南征。

1.  示:写给。

2.  怆情:悲伤,难过。

3.  长安君:王安石的大妹妹叫王文淑,封号长安县君。

4.  欲:想要。

5.  后期:下次见面的时候。

年少分别时候那份情深义重,老了再次相见也免不了难过。

随便备了酒菜一起言欢,在昏暗的灯光下,我们互相倾诉到深夜。正在感伤兄妹分离已经三年了,却又要顶着风沙出使万里之外的辽国。

要是问我下次相见是什么时候?我寄出家书时,应该是大雁南飞的秋天。

北宋嘉祐五年(年),王安石即将要出使辽国。他和大妹妹王文淑感情很是深厚,此时已经三年没有相见,本以为这次见面能够促膝长谈,可自己却要马上到边塞去。王安石深觉自己年纪渐老,和大妹妹再见的机会已经不多,此去辽国又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回来,两人更是聚少离多,思及此不由得倍加伤感,于是写下这首《示长安君》。

这首诗的开篇两句诗就提及自己很在乎情义,“少年离别意非轻,老去相逢亦怆情”这两句话的意思显而易见:年纪大了,每重逢一次就少一次,因此对见面觉得难过。而且见面意味着别离,想起别离的场景,相见也显得悲伤了。

在这样悲情缠绵的状态中,诗人在第三句和第四句用了两个叠词“草草”和“昏昏”,前一个说的是兄妹两人无须客气,能见面就足够了,酒菜只是为了把酒言欢;后一个是说两个人的话说不完,灯光都暗淡了,但是两个还是想继续说下去。这不但将诗人内心的悲怆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更将兄妹之间的温情跃然于眼前。

诗人在后半部分细写即将离别的心态,本来刚刚见面有说不完的话,可是不久我又要去万里之外的地方,不禁感到伤感。妹妹挂念与哥哥再见的日子会是什么时候,哥哥自己也预料不出何日归还,只能模糊地说,等到大雁南飞的秋天就能收到我的家书了。这种结尾有无奈也有慰藉。

诗人取亲人之间的生活细节入诗,用语贴切而质朴,将兄妹之亲情生动地表达出来。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  丙辰:宋神宗熙宁九年(年),苏轼在密州官任太守。

2.  子由:苏轼的弟弟苏辙的字。

3.  琼楼玉宇:仙宫。

4.  不胜:承受不住。

5.  此事:指的是人的“欢”和“合”,月亮的“晴”和“圆”。

6.  婵娟:月亮。

丙辰年的中秋佳节,高兴痛快地喝了一整夜的酒直到天亮,喝了个大醉,写下这首词,同时想念弟弟苏辙。

月亮什么时候出来的?我手持酒杯对问青天。不知道月亮里的宫殿,现在是何年何月。我想要御风回到月宫里去,又唯恐在美玉砌成的楼宇里,承受不住九重天上的寒冷。赏玩着在月光的照耀下影子展现出的各种舞姿,哪里像是在人间呢?

月亮转过了朱红色的楼阁,低挂在雕饰华丽的窗户上,映照着睡不着的自己。月亮不会对人有怨恨,为什么偏偏会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变圆呢?人有悲伤、欢乐、分别、团圆,月亮有阴、晴、圆满、月缺的变化,自古以来这种事总是难以周全。只愿这世上所有的人都能平安长久地活着,虽然离得很远,但是都能一起欣赏着美丽的月亮。

写这首词时苏轼在密州任太守。这是因为他和当时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的政见相左,受到排挤,于是自请外放。原本他想借机与弟弟苏辙团聚,所以请求将自己调到离苏辙近一些的地方当官。可惜这个愿望落空了。此时,距他与弟弟上次相见已经过去了七年。时值中秋佳节,苏轼对着空中的皓月感慨万千,于是借着酒意即兴抒发自己的情感,写下了这首《水调歌头》。

这首词的上片是写观月有感:他手持酒杯对青天发问,“明月几时有?”这句话显示出了诗人对明月的赞叹和憧憬,也显示出诗人的豪情和气概。后面继续递进这种情感,由于对月亮的憧憬,所以思考月宫现在是何年何月,又想要御风飞去月宫看看。而诗人为何想飞去月宫呢?当时苏轼想要返回汴京却又不能回去,置身在被冷遇的处境。正是因为现实的烦恼太多,所以希望飞去月宫。可是后面的笔锋一转,诗人怕月宫的“高”和“寒”,倒不如在人间的月色下起舞和影子做伴,这种矛盾的心理更让人体会出诗人对人世间的热爱留恋。

词的下片思念亲人:此时已经很晚了,但是自己仍旧睡不着,因为自己在思念弟弟。为什么月亮圆了,人却不能团圆?苏轼用抱怨月亮的话来加重哀思愁绪,衬托出他对弟弟的想念,还有对同样不能团聚的人们的感同身受。但他并没有一味沉浸于这样的哀伤之中,而是通过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寄托自己希望亲人平安健康的心意。这里人和月的联系,是一种精神上的互通,苏轼不单指他和弟弟,还有对所有与亲人分离者的衷心祝福。如此收束全词非常符合苏轼大气、开放的豪迈心态,同时让全词曲折缠绵,意味悠长。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