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姜超
单县一中物理教师,齐鲁联盟同课异构大赛省一等奖。
33.以情激情,美读感悟34:35来自单州教育
第八章在美的熏陶感染中
33.以情激情,美读感悟
黄: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本身就具有审美的价值。审美,不是哲学的理性思维,也不是阅读历史材料,从中理性地归纳出某规律性的结论,而是,凭借直觉,从形象到形象,从心灵到心灵。虽然,有时也能达到哲理的境界,但那是通过悟来实现的,是一种具体的抽象。您刚才讲得多的是营造氛围、创设情境,其实,以情激情也是熏陶感染的有效做法。
于:对。文章不是无情的,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文艺作品尤重以情感人,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有必不可解之情,而后有必不可朽之诗。怎样用好这类诗文,引导学生进入求真、求善、求美的境界,须认真研究,有效实施。千万不能把热血沸腾的诗文教得冷若冰霜,只在文字符号、语文知识传授上做文章,采取无动于衷的、旁观的、冷漠的、与己无关的立场。课堂教学审美境界的出现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激情。有人说激情是文学家艺术家头上的光环。英国著名诗人拜伦称激情是诗的粮食,诗的薪火,难道激情只是和文学家艺术家有缘?不,我不这样认为,激情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质。教师激情不是造出来的,装出来的,《庄子渔父》中早已一针见血的指出: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教学激情,首先是自己要燃烧。要使学生感动,首先教师自己要感动;要使学生热爱语文,首先教师自己对祖国的语言文字要一往情深,孜孜矻矻钻研;要把学生培养成为祖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教师的心中就要揣着一团火,对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满腔热一腔爱,对中国梦的实现有忠贞不二的信念。
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曾告诫: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和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照着教学法指示办事,做得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有什么效果的。可见,教学激情不是什么方法,什么技巧,而是教师出自对人生至善至诚的追求,对肩负育人使命的自觉担当,因为只有一、真知、真情才能震撼未成年人的心灵。如学柯岩的《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悼念的诗时,教师首先以自己无比悲痛与敬仰的强烈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回忆年1月8日的周总理逝世,十里长街哀悼总理、呼唤,总理的悲壮场景。1月15日追悼大会召开,哀乐低回,江河垂泪,大地哭泣。为人民鞠躬尽瘁的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与世长辞了,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人民失去了自己的总理,心如刀绞,泪如雨下,千家万户,万户千家,涌向周总理生前战斗过的地方,涌向天安门广场,涌向十里长安街,呼唤人民的好总理,渴望最后见一见与人民心连心的好总理。当时的悲壮情景正如赵朴初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的《金缕曲》所描绘的:念年前伤心情景,谁能忘记?缓缓灵车经过路,万众号呼总理。泪尽也赎公无计。十里长街送总理,万众号呼总理,冒着凛冽的寒风,爷爷抱着孙子,老泪纵横,父亲挽着孩子,失声痛哭,男女老幼,无不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这是人民的悼念,是古今中外从未有过的悼念。社会动乱失序,经济停滞不前,民生艰难困苦,人民需要总理,想念总理,要把自己的总理找回来。诗人柯岩就是在这样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代表人民的强烈意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诗篇。教师情动于中而言溢于外,学生受到感染,迅速进入诗歌情境。
抓住起笔句式,冲击学生心灵,以引起强烈共鸣。大声朗读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啊,你在哪里?用询问的句式起笔,把由衷的爱戴、无限的思念、被文革中四人帮不准佩白花、戴黑纱,不准人民悼念的悲愤之情喷涌而出,如大海波涛,敲击读者心灵,引起强烈共鸣。好,读重音,带着强烈的感情。你的人民想念你,你的人民表明总理与人民血肉相连,心心、相印。这一句要读出发自心灵诉说的深情。学生感情涌动上来,就紧扣诗中找,和诗人一起急切地到高山、到大地、到森林、到大海以及到天安门寻找。以读代讲,饱含感情,领读、齐读、单读、片断朗读,全诗朗读。有呼有应,有喊有答。喊,发自肺腑,一一表示延长,把声音送得很远很远,震天撼地,强烈地,急切地,一定要把总理找回来。答,形象鲜明,感情真挚,山谷回音、大地轰鸣、海浪声声、松涛阵阵,与呼唤交织成强烈的回响,回旋于山河之中,荡潇于天地之间,绵绵不断。而每幅生活气息浓郁的画面都重复着一句共同的语言,那就是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这就极其深刻地表明,祖国到处留下了总理的光辉业绩,总理和祖国雄伟壮丽的山河永世长存。指导朗读,指导呼唤,适当点拨,学生身入其中,不仅似乎看到诗人在奔跑,工人、农民、战士、学生在奔跑,我们自己也在奔跑,找寻总理,我们也仿佛听到山山水水都在颂总理,心灵受到浸润,受到震撼。清人魏禧在《日录论文》中说:文之感既痛快驰骤者,必须往而复还。往而不还,则势直气泄,语尽味止;往而复还,则生顾盼,此呜咽顿挫所以出也。诗歌朗读道理想通。这首情寓其中,意蓄其内的歌颂总理的诗歌,诵读时必须往而复还,左右照应,前后关联,时而热情奔放,高唱入云,时而低回舒缓,思绪远扬。在往而复还的美读中,思念、崇敬、爱戴的感情就如开了闸的水流奔腾向前,久久不能平静。
黄:学生沉浸在诗的熏陶感染之中,不仅学习劲头足,精神成长也获得了极好的滋养。
于:确实如此,学生被周总理的高尚品质和革命精神所感动,注意力十分集中,当堂就能背诵。课后小张同学对我说:这首诗是诗人真正从心里写出来的,一想到,我就激动。课结尾时请同学讲述对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这一诗句的理解。学生非常兴奋,有的引用了杜甫诗中的万古云霄一羽毛歌颂,有的用鲁迅名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赞颂,许多同学列举了总理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关心人民疾苦、关心边疆建设等各方面的丰功伟绩,揭示好这个十分普通字眼所蕴含的极其丰厚极其感人的内涵。最后发言的是小许同学,她激动地说:周总理是亘古罕有的伟人,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功盖天地,万古流芳。受到同学们的称赞。简单的口头练习,不仅深化了读诗的体验,而且周总理这永恒的丰碑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深刻的不可磨灭的痕记。
黄:学生生活在甜水中,不知过去社会的苦难,也不知革命征途的无比艰难曲折。读诗文,不仅能学习语言文字的生动表述,艺术构思的引人入胜,而且在认知、情感上也很受教益。有智者说,没有入过地狱的人,不体会天堂的美好。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描绘旧社会老百姓在苦难中挣扎的文章,与学生有相当的距离,要学生能入目入心,受到感染也是十分不易的。
于:老舍先生在年9月重印《骆驼样子》写的后记中也说过类似的话,他说:不忘旧社会的阴森可怕,才更能感到今日的幸福光明的可贵。初中课文中的《在烈日和暴雨下》就是节选自该小说的。要让学生体会文中主人公这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贫苦人的生死挣扎,就得紧紧扣住文章的个性特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阅读、想象、表述,激发爱憎感情。人的情感是一个多元体,喜、怒、哀、乐、爱、惧、憎,爱与憎是基本元素,通过一节节语文课把爱与憎的感情深深植入学生的心田,引导学生热爱生活中所有真善美的事物,憎恨一切假恶丑的东西,让情感世界沿着健康高尚的航向发展。美的种子会结出善的果实,塑造优美的心灵。《在烈日与暴雨下》是以细致逼真的景物描写与主人公的心理、神态刻画结合起来表达。烈日之烈、暴雨之暴的狂虐的场景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生活积累加以感受,再佐以以情激情的讲解,如祥子照旧在烈日下拉车,难道他不怕死吗?不,他正是为了生存不得不这样做。你们看,他的心里有多矛盾:看到烈日,他胆怯,可是见了坐儿还想拉;心里明明不想喝水,可是见了水就想喝。正是通过样子复杂的心理矛盾,揭示了一个善良的苦人儿,正在烈日下为生活而卖命……抓住渲染烈日之猛、酷热之甚、风雨交加,无情袭击的词句反复朗读,调动视觉、听觉、嗅觉来感受,体验样子半死半活的惨状,激发同情之心,怜悯之情。拉车的人命运悲苦,哀哀无告,而坐车的人安然若素,冷酷无比。显然,祥子所受的苦难,绝非只是恶劣天气造成,而是黑暗的社会使穷苦老百姓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教学中不是在理论上说道理,而是充分运用文中具体、生动、触及心灵的形象,拨动学生情感世界的心弦,使他们在熏陶感染中升腾起爱憎分明的感情。
青少年学生的情感天地由于经历少,积累不多,比较单薄,缺乏厚度,缺乏浓度,缺乏深沉,须不断地滋润、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善恶观、价值观基本处于模糊状态,容易受外界的影响,有时跟着感觉走,有时情绪化,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因而,语文教学在传授语文知识、训练语文能力的同时,须有意识地施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在社会上多元价值并存,多样文化驳杂的情况下,青少年学生受社会上负面影响的浸染,冷漠,冷眼,无动于衷,难以感动,不会感恩,也常见到。如何掸除情感世界的灰尘,让对生活充满热情,对理想充满憧憬,对造福人民的人和事心怀感激植根于学生心中,也是教学中应有的责任担当。根据文本的特点,耐心地精心地进行熏陶感染,坚持不懈,润物无声,必有以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来说,尽管学生与这篇讲演有隔世之感,但只要教师把自己作为一块煤,投入炉火,燃烧得通红,就能以强烈的情感体验放射出的火光与热量传递给学生,从而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首先,激情的火种,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景。我是这样安排的:上课起始,我一言不发,就转身在黑板上写: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的流向人间,
开出慰藉底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
(学生屏息抄写,然后我讲述)
这是闻一多先生《红烛》序诗中的几句诗,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从一名新月派的诗人,成为研究旧经典的学者,最后成为青年所爱戴的昂头作狮子吼的民主战士,走了一条爱国知识分子为国作贡献的道路。为了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发动内战,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将脂膏流向人间。他学识渊博,才华出众,牺牲时才48岁,真是千古文章未尽才。凡是对我们国家民族作出贡献的人,我们是永志不忘的。(出示《闻一多传》,封面黑色对大理石的花纹,正中上方一支醒目的红烛。)红烛精神是先生的自我写照。毛主席对他有着极为崇高的评价,曾在文章《别了,司徒雷登》中这样说: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因为他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今天我们学的是闻一多先生留在人间的最后一次讲演,文章题目是当时整理记录的人加的。这篇讲演距今虽已近70年,然而那鲜明的立场、爱憎分明的感情,一泻千里的气势、慷慨献身的红烛精神仍然深深地叩击着我们的心弦。
课的起始,学生被《红烛》序诗与《闻一多传》深深吸引,学习热情往上涌,了解作讲演的原委后,敬仰之情油然而生。于是运用朗读和讲演手段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憎感情。先放录音,要求学生聆听,对照课文,划出表达强烈感情的语句。听后,立即请学生谈感想,内容、感情、遣词、造句等方面皆可。学生情绪开始激动,初步理解这篇讲演是庄严的宣言,动员的号角,讨伐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檄文。它像一团炽热的火焰,从肺腑中喷射而出。它没有作词句上的修饰,但句句像投枪,像匕首,直刺敌人的要害。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要求放声自由朗读,字句清晰,节奏分明。叙述的语言要读得较为缓慢,热烈歌颂与愤怒斥责的语句要读得泾渭分明,要注意把握讲演始而悲愤,进而愤怒,最后充满必胜信念的感情。在学生全神贯注读顺畅的基础上,让他们由读转换为讲,先默读深思,怎样把反问句、排比句讲得有气势,怎样把阐述真理与正义的句子讲得字字清楚,铿锵有力。学生思考蓄势,然后请一位同学讲演,在严肃的气氛中,学生感情的浪涛在褒贬扬抑中向前推进,讨伐敌人,伸张正义,激励革命者踏着烈士的血迹前进。无须分析长短句的交错运用,无须讲述对比、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的作用,学生在讲演的一泻千里的气势与爱憎分明的感情倾诉中获得了真切的感受。讲的人感情不能自已,听的人在共鸣中跃跃欲试,心灵都受到了爱憎分明感情的洗礼,对视死如归、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充满崇敬之情。
黄:您刚才说过,文章不是无情物,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如此以生命相许感人肺腑的文章如果也去讲究落实哪些知识点,进行哪些句式的操练,教学也就失鹿落魄,抽掉了灵魂,只剩下躯壳,学生怎会感动?其实指导朗读,指导讲演过程中,知识已寄寓其中,与文章精神融为一体了。
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基因要能真正撒播到学生心中,内化为思想的锤炼、品德的修为、人生理想的追求,外化为言行举止,离不开情感的激发,情感世界的晡育。亲情、友情、乡情、赤子情并非皆生而有之,要靠精心培育,让学生情感世界丰富起来,优美起来,高尚起来,纯粹起来。语文学科是储满了人间美好感情的宝库,教师要抓住第一流作品的色彩、形象、语言、节奏、气势,用巧引、情讲、趣溢、美读的方法叩击学生心灵,让他们能耳醉其音、目醉其行、心醉其情、思醉其意,陶醉其中,流连忘返。青少年求学时代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心里总要留下一些激情洋溢充满魔力的审美场景,成为人生的财富,一想到它们,就会心弦拨动,热血奔流,为追求理想、创造美好而不懈奋斗。如梁启超先生年2月作的《少年中国说》中的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偟;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裔裔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就要引领学生反复诵读,经久不忘。要读出豪情壮志,读出博大胸怀,读出责任担当,读出想象的奇妙,读出语言的铿锵。文章的神采与精髓充入心田,就会形成生命的力量。别小看学科教学中播撒的火种,也许有朝一日会闪发无限的能量。